第B1版:文摘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超亿亩

  记者日前从农业部获悉,2012年,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458万亩,增幅近30%。农业部从2002年起,以旱作地区为重点在全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10年期间应用面积增加了100倍,2012年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机械化播种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可显著减少耕地表土流失及农田扬尘,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地力,实现稳产增产。2012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安排基本建设投资3亿元,支持80个县(市)新建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基地;安排财政专项3000万元,在204个县(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2012年,我国保护性耕作实现了阶段性跨越,成效显著。推广面积快速增长,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实现了由北方旱作区为主向南方地区,由玉米、小麦为主向水稻、油菜、马铃薯等多种作物的拓展。保护性耕作机具种类大幅度增加,作业质量明显提高,新型稻作技术、大豆免耕播种技术日益成熟。据测算,2012年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458万亩,可增产粮食4.9亿-14.7亿公斤,成本节约7.4亿-9.8亿元,节本增收达17.2亿-39.2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按全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计算,相当于减少了CO
2
排放400万-800万吨。
(摘自《农民日报》 王东生/文 2013年1月1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