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岁末年初,局里都要出台政策,鼓励城区教师下乡。随着教育均衡的推进,现在是农村教师不想进城了。”义乌市教育局吴彩军这样描述义乌教师流动的新动向。
这些年,义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区学校师资需求增加,但从农村教师中选调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村教师不思进城的现象在前年就出现了;去年部分学科报名不足,我们按要求作了动员;今年学校更是要求够资格的老师踊跃报考。”像其他校长一样,义乌市佛堂中心学校校长王来成尽管有些不舍,还是硬着头皮劝说老师报考城区学校。
为完成招考计划,义乌市教育局一度调整了录用条件,把有关“实际考试人数未超过需求数的学科,笔试成绩居本次中小学实际参加进城考试成绩前60%的方可录用”的规定调整为“实际考试人数未超过需求数的学科,笔试成绩60分及以上的方可录用”。
近年来,义乌明确了政府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统筹功能,2006年至2010年,投入教育经费55.3亿元,用于保障城乡一致、校际平等、有利于农村山区学校优先发展的经费运行体系,还选派40余名教育骨干到农村任职,推行校际组团发展模式,构建联校发展新机制……2012年8月,义乌以96.4的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的评估验收。
一些不思进城的教师总结出扎根农村的五大好处:农村学校空间限制少,硬件设施甚至反超城区学校,该市专用教室全部达到示范性教室标准的三所学校全在农村;城乡教师待遇差距不大,生活成本更低,农村教师每月还有60-400元的任教津贴,并配备单身公寓式的工作间,如果进城还得租房;义乌市区域面积不大,即使从偏远的乡镇驱车到城区,也不比在拥堵的城区赶路耗时;农村学校职称评聘的指标更多,星级教师评定也向农村倾斜;农村学校“一校一品”建设蓬勃开展,更有利于专业成长。
这极大提高了义乌农村师生的稳定性。前些年,义乌市义亭小学的生源每年进城借读的有70多人,现已锐减到20人左右。 李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