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低效林改造需防“纯林化”倾向

  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行,各地发展林业经济的热情高涨,一项旨在加快林业建设,提高林地产出率的低效林改造工程在一些省市悄悄兴起。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这项以建设高效经济林、速生林基地为主的工程,在实施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种植单一树种的倾向,可能导致新一轮“纯林化”,风险不容忽视。
  低效林不同于荒山,国家林业局相关文件对此专门作了规定,目前各地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一规定标准执行的。
  根据国家林业局《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通用标准,低效林一般是指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低于每公顷30株的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郁闭度小于0.3的中龄以上的林分,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20%以上的林分等。
  笔者了解到,在近年来掀起的一股低效林改造热中,企业和造林大户是主体,尤其是一些大型林企的加入,常常使一些低效林改造工程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实施单一种植,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新一轮“纯林化”倾向。
  笔者在某地一新建的1300多亩油茶基地上看到,这里漫山遍野除了栽种不久的茶树苗,空荡荡的,一棵杂树也没有,地上全是裸露的泥土。村干部说,以前这是一片桃园,桃树老化,效益低下,一家企业将这块林地流转过去种油茶,被列入了林业部门低产林改造项目,每亩林地还享受了200元的财政补贴。
  除了高效经济林树种,在杨树、松树、桉树等速生用材林树种的规模化种植上,“纯林化”表现更为明显,动辄上万亩。如云南的桉树、江西的杨树、湖北的湿地松等速生树种的大规模种植,引起了专家的重点关注。专家表示,过去,我们追求森林覆盖率,大面积飞播造林,形成了“南演杉家浜,北唱杨家将”的人工纯林一统天下格局。现在,为了建商品性木材基地,大面积经营经济林,种植单一品种,虽然经济效益好,但不利于森林生物多样性。
  有关专家提醒,考虑到林产品的特殊属性,林业经营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严防低效林改造带来的新一轮“纯林化”危害。
  一是防止产生自然灾害。2008年的雪灾,给一些林场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上万亩林木被大面积压断、劈裂、倒伏,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林地全部种植日本落叶松,“纯林化”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二是防止出现火灾和病虫害。专家认为,“纯林化”导致林地林分单一,相互缺少生态屏障阻断,极易导致火灾和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经济和生态风险高。
  三是防止破坏生物多样性。专家认为,树种结构单一,缺乏多层次,生物多样性大规模减少,常常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失衡,自控和修复能力减弱。森林必须上有乔木,中有小乔木,下有灌木,地上才有动物在里面藏身。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方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意义,却长期被称为低价的“杂木林”。“林地经营必须保留本土树种,特别要保留阔叶树种。将林地其他树种全部砍光,只留下经济效益较高的单一树种,极易出现大面积“纯林化”现象,这肯定不利于生态保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贺东航说。
  专家建议,防止“纯林化”必须坚持科学植树造林:一是严格选择林地树种,尽量多种乡土树种,即使种植同一树种,也要丰富品系,增加多样性;二是讲究科学种植,针、阔叶搭配,乔、灌、草混交,坚持“适地适树”;三是提高林木蓄积量,植树造林不仅要提高森林覆盖率,更要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林地综合效益。
田建军 浦超 齐海山 甘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