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通讯员 王姣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记者近日从省财政厅获悉,自2008年中央财政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以来,我省先后确定了蔬菜、虾蟹、鱼类、木本油料、水稻为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5年来,通过整合资金、抓好项目设计、强化部门联动等措施,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了我省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亮点一:蔬菜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化水平
缩影:走进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的400余亩蔬菜基地,可以看到这里的蔬菜都“住”在一个大大的防虫网室里,在这里生产叶菜,既保温又能防止外界病虫进入,特别是每年7—9月高温期,网室可以有效控制蔬菜病虫害。基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防虫网室内蔬菜的施药量仅为露地蔬菜的六分之一,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在保障蔬菜产量的同时更有效地保证了蔬菜的安全性。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悉,2008-2010年我省实施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各级财政共投入3.65亿元,通过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核心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提升了蔬菜生产设施装备水平。5年来,我省共建设项目核心示范基地面积7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值超万元,项目辐射推广面积达118万亩,项目核心区累计增加产量12.5万吨,增加产值5.2亿元,增加纯收益1.6亿元,辐射区累计增加产量66.2万吨,增加产值20.5亿元,增加纯收益13.2亿元。
亮点二:木本油料项目为农增收致富
缩影:“现在我一亩地能有3000多块的收入,油茶让我脱贫致富。”罗小和是常山县同弓乡竹蓬底村的村民,2009年,他在当地实施改造油茶低产林项目的带动下,承包了200亩山地,种植了2万多株长林系列新品种油茶。作为“中国油茶之乡”的常山,当地拥有油茶面积25.2万亩。然而,大多数油茶树都是老品种,产油低。为了改变油茶低产低效的状况,从2008年开始,当地抓住中央财政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县项目,发展油茶新品种造林。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3万亩良种油茶林,实施改造油茶低产林5万亩。
2009年起,我省开始实施以油茶产业为主的木本油料提升项目,到2012年,我省共安排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木本油料产业提升项目135个,各级财政投入6.1亿元。在政策强有力的推动和项目带动下,大量资金投入到木本油料产业中,对产业发展尤其是基地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油茶基地通过技术推广,平均每亩增产茶油11公斤,增加农民收入770元,山核桃和香榧通过生态与复合经营,平均每亩分别增产20公斤和10公斤,分别增加农民收入1200元和2000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亮点三:水产养殖产业项目促进设施化生产
缩影:这几天,虽然室外的温度只有四五摄氏度,可绍兴县“晨辉水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大棚养殖基地内却是温暖如春。基地负责人陈军介绍,借助当地扶持水产养殖的契机,去年,公司新建了70亩连栋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可以提高棚内温度,实现对虾反季节养殖。“大棚养殖一年可以多养一季,能有效降低对虾发病率,冬天上市的对虾还能比夏季上市高峰期每公斤高出10多元,效益很不错。”陈军说。
2008—2012年,我省中央立项虾蟹和鱼类产业提升项目总投资21.24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7.46亿元,完成新建和改造标准鱼塘37.6万亩,新建和改造设施大棚245万平方米。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实现产量29.9万吨,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产量11.4万吨,有效改善了全省水产养殖基础设施,直接受益养殖户8.79万人,促进了养殖渔民增收。
亮点四:粮食产业项目促进水稻再创高产
缩影:近年来,桐乡市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全市现已建有育秧能力1万亩以上的育秧中心1个,30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3个,育秧能力1000亩以上的流水线育秧点5个。仅今年,桐乡就投资679.6万元,完成了3个水稻育秧、烘干中心建设和以水稻高产示范方为核心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作为当地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主体之一的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张卫兴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承担起了桐乡三分之一的水稻机播、机收任务,在资金的扶持下,社里新引进了6台种子催芽器,这一设备通过对水稻种子进行升温、控温和保温等工艺,实现了晚稻催芽的标准化和机械化作业。
2011年起我省将水稻产业提升作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项目,两年来共组织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103个,各级财政投入4.1亿元,扶持龙头企业18家,专业合作社341个,带动农户25.7万户。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实施区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项目县共引进及推广优质品种6.9万株、新技术373项,项目区共培训农民33.1万人次,2011年项目区千亩片示范面积达42.5万亩,示范区比非项目区亩增产约4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