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着力点

宁波:提高农技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宁波市以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全面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为抓手,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努力构建责任农技制度和“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推广条件建设,逐步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一、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条件建设
  通过调研,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提出在现有“三位一体”基础上,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设120个左右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其中40个为示范性中心的建设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进度,细化具体实施细则。全市公布第一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30个,其中示范性中心10个。市政府把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对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财政三年整合资金1200万元,按照示范性20万元、一般性5万元的补助标准进行补助。依托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89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和业务用房建设,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按1∶1落实配套资金,补助金额达1389万元。
  二、创新培训机制,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队伍建设
  市农业局重点加强对县市农技首席专家、乡镇农技站长和列入人才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近年来共组织培训班20期,培训农技人员945人。县(市、区)农业部门,每年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基本实现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两年轮训一遍的目标。各地还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
  三、转变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2009年来,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意见、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等,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就业创业,提升了农业生产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自我服务能力,着力形成“一主多元”、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互动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德清:突出重点 规范建设
  德清县围绕规范化建设和不断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通过重点突破,逐步推开,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新局面。
  德清县委、县政府把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任务,县农业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机构设定、职能配置、管理及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确保创建工作规范化。
  为此,该县在新市镇、钟管镇、莫干山镇等5个乡镇设立示范性中心,并确定钟管镇先行试点,钟管镇是该县农业特色产业强镇,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做好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按照起点高、功能全、设施优、强服务的建设目标,按省级示范标准,完成了创建,为全县示范创建树立了样板,有力推进了其余11个乡镇(开发区)建设。
  该县12个乡镇(开发区街道办)现有服务用房3120平方米,按照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运行规范的要求,计划投资392万元,用于办公业务用房、检验检测室修缮,配备土壤养分测定仪、植物疫病监测与防控设备、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以及投影仪,计算机等办公培训设备。在全面履行基本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把土地流转、农业资源管理、农村金融咨询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营销服务、农资经营网点引入其中,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延伸服务,建成45个服务基地(点),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德清县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目标明确,但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针对前阶段建设工作实际,该县将以浙江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及服务规范为准则,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围绕“便农、高效、优质”服务目标,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现场指导服务,做好窗口受理服务、专家坐堂和预约服务、电话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等。建立农业专家联系制度,进一步优化农技人员与农业生产主体间的责任联结机制,深化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和扑杀机制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急和追溯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确保农技人员主要精力用于农业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培养机制,多途径、多渠道推进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不少于60人次责任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进行知识更新和培训。在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出现编制空缺、人员不足或结构失衡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招录,着力增强队伍活力,提升服务水平。
本组稿件由省农业厅科教处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