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江县杭坪镇大楼村村民正在田里忙着采摘黑木耳。去年,浦江心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该村的冬闲田建立了该县首个集约化黑木耳菌棒生产示范基地,这也是我省最大的食用菌菌棒加工生产基地之一。
以往大楼村的水稻田只种一季或两季,整个冬季到来年开春都闲置着,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在一次外出考察中,浦江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发现黑木耳的生产季节正好是冬季,不仅可以解决水稻田冬季抛荒问题,而且黑木耳经济效益较高。回来后马上向当地的种粮大户推广这一种植模式。浦江心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楼村投资580万元建立了年产200万袋的黑木耳菌棒加工生产基地,今年100亩、80万袋已投产。“开春后种上水稻,等水稻收割后正好可以培育黑木耳菌棒。水稻亩产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而黑木耳的亩产更是高达800公斤,按每公斤80元计算,单黑木耳每亩收入就有6.4万元,加上稻谷的国家补贴政策,种田效益相当可观。”基地负责人张仲义说。
这种“水稻-黑木耳”的轮作模式还能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据浦江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黑木耳菌棒需要消耗大量木屑,而浦江县农林下脚料资源丰富,特别是葡萄藤、桃形李枝和其他果枝等十分丰富,每年产生的修剪果枝条就有上万吨。以往这些下脚料大多就地焚烧,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污染环境。黑木耳菌棒却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农林下脚料,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同时,废菌渣还可回施果园和菜园,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接下来,浦江县将在26个种粮大户的近万亩水稻田里先期推广这一种植模式。 周朗明 方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