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本报讯 近日,德清县延炜龟鳖养殖场的老总姚志刚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志刚诚信农产品生产奖”。他每年出资2万元,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从当地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中,评选出10家单位和个人,各给予1000元奖励,以强化农产品生产主体的道德自觉性,促进诚信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标志着德清人按照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定一步。
草根道德迸发巨大能量
在德清,由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设立,用以奖励践行道德、崇尚新风先进人物的奖项,目前已有33个。由于这些奖项以“百姓设奖奖百姓”,人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草根道德奖”。
德清县城郊太平村农民马福建是设奖“第一人”。1997年,马福建在耳闻目睹了一些因子女不愿赡养父母而引起的纠纷后,决定设立“孝敬父母奖”。他拿出做生意赚的1万元钱作为奖励基金存进银行,用利息当奖金奖给村里孝敬父母的人,“奖金尽管很少,但是奖励先进改变民风的效果非常明显”。马福建说,“孝敬父母奖”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每次发奖时,村委会和村民代表都会认真投票选举村里的“孝子孝女”,还会敲锣打鼓地把奖状和奖金送上门,不仅得奖人高兴,不孝子女在舆论压力下也明显减少。
“孝敬父母奖”的成功,让不少人开始效仿马福建:2001年,乾元镇钟表匠、古稀老人朱天荣出资设立“朱天荣环保奖”,奖励爱护环境、注重环保的小学生;2002年,德清县公安局民警童溪水在武康镇城西村出资设立了“交通安全奖”,奖励本村交通安全记录良好的驾驶员;2003年,德清县市政公司的东阳籍外来人员斯正良出资设立了“外来人员风尚奖”,奖励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倡导文明友善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2005年,下岗女工钱立玲出资设立“立玲残疾学子励志奖”,奖励身体残疾,但仍发奋学习,学业有成的学子……截至目前,德清全县已有33个由民间人士自愿出资设立的草根奖,尽管内容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讲道德。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一如德清县名寓意,在这些奖项的激励下,近年来,德清凡人善举涌现的道德模范接连不断:替夫10年还债的农村妇女蒋引娣、捐肾救夫的“新德清人”封丽娟、淳朴热心的拉煤饼老人陆松芳、勇救21名落水者的女英雄钱素春等等,民间道德风尚的“羊群效应”持续发酵。
德清的“草根道德奖”也引起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等领导都进行了批示肯定。
诚信经营搭建健康高地
将道德建设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每一环节中,是德清人的新尝试。
德清是杭州都市圈名副其实的“菜篮子”:蔬果、茶叶、水稻等种植基地24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8.9万亩、年产量7.8万吨;生猪存栏50万头、年出栏69万头;家禽存栏383万羽、年出栏682万羽……这其中,有50%以上的农产品销往杭州、上海等地。“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生产经营主体队伍庞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德清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当下,如何把道德文化融入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发挥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形成一股自发的行业约束力,从而在“道德之乡”辟出一片“健康高地”,是德清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德清县诚信农产品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以“讲道德、更健康”为主题,以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诚信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民间设奖、溯源工程、示范展销、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举措,大力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今年9月12日,德清县举行了诚信农产品工程启动仪式,农产品生产者代表提出“诚实守信、诚信生产、优质经营”的倡议,上百名生产主体签名承诺。10月25日,诚信农产品联盟成立大会召开,该县8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成为联盟首批会员,并制定了联盟章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建设自律制度,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承诺制,约束联盟成员诚信规范生产,明确联盟成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志刚诚信农产品生产奖”也得以成功设立,这是该县首个针对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草根道德奖”。
德清县农业局局长胡雪荣表示,完善奖惩体系、实施农产品溯源工程、建立诚信示范基地、加强诚信品牌推广,将是下一步德清农业工作的重点。据悉,该县将根据食用农产品生产大类,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基地,通过典型基地来促进态信生产;并大力推进诚信农产品县域公共品牌建设工作,加强品牌标志使用管理;同时,将建立一个“黑名单”,让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的农产品无处可躲、无法藏身,并及时清除出诚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