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倒退

  一份最新发布的课题调研报告显示,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反而比城镇更加严重,率先进入“未富先老”的怪圈,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城乡倒置现象。
  上述课题负责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称,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只是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城镇所独有的问题,它在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和严峻。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下,大规模流入城镇的农民工已不再仅仅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包括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调查还发现,很大一部分老龄劳动力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倒退性调整,其主要做法是将水稻和油菜种植规模缩小至满足自食需求的水平,并逐步放弃种植玉米、小麦、红薯等耗费劳力且收益不高的非生活必需的传统作物,无力耕种的土地则大多撂荒或临时送给乡邻耕种。老龄劳动力生产粮食主要用于自食,用作出售的粮食较少,农业生产又回归到改革开放前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模式。
  不仅如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首先导致生产方式向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倒退,进而产生农业技术需求明显萎缩这一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就使得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上面热、下面冷”、农民积极性低等突出问题,导致了老农民、老品种与老技术的循环。
  报告还称,农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对501户农户的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空巢率高达38.3%。显然,农村家庭空巢化将对农村老年人口产生经济和社会上的双重影响,而社会影响甚于经济影响。
  郭晓鸣对此的看法是,因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由务工收入构成,对种养殖业的依赖性较弱,因此,至少在短期内家庭空巢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较为有限。而在社会效应上,农村家庭空巢化增加了老年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孤独感。“大量老年农民还未实现从土地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而且较大部分老年农民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需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承受晚年的孤独感。因此,应当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关注农村老年人口的晚年幸福。”郭晓鸣建议说。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李秀中/文 2012年10月1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