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超八成上班族有“下班沉默症”

  近日,某社会调查中心对2750人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63%的人担心“下班沉默症”会让人对生活失去热情。受访者中,“80后”占50.1%,“70后”占30.9%;45.5%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8.9%的人住在中等城市。对于这一调查结果,不少人深有同感,表示下班后把沉默当成休息,“累得都不想说话”。
  调查中,75.4%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存在患有“下班沉默症”的人,其中41.2%的人认为这样的人“非常多”或“比较多”。对于为何选择“下班沉默”,59.6%的人认为因为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难以兴奋;52.7%的人认为长时间疲劳,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惯性;40.5%的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对陌生人客气,忽略亲友感受;37.0%的人认为工作和交通环境太嘈杂,导致人们迫切寻求安静空间。
  调查显示,很多受访者已意识到这一职场“新病”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63.4%的人担心“下班沉默”会让人无心关注生活细节,对生活失去热情;59.6%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人缺乏情感交流,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心理专家王极盛说,生活压力造成人们精神状态紧张,一般来讲,从事高度紧张职业的人,比如司机、新闻工作者、警察、医生、IT人士等,在工作中常常处于应急状态,下班后比较容易陷入“下班沉默”中。
  王极盛说,现代生活中,女性随着身份、社会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爱唠叨的家庭妇女变为忙于工作的白领、管理层,同样可能变得回家不愿多说话,宁可选择安静休息。“唠叨本身不太好,但通过唠叨可以将自己的压抑释放出来,对唠叨者的心理健康其实有好处。”“忽略与亲人交流,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并没有好处。在工作中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回家发发牢骚也未尝不可。有话不要憋着,越憋越有问题。”王极盛建议,在现实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试图改变心态。学会与人沟通,释放压力,同时,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下班以后从事感兴趣的、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最好到人群当中、朋友当中,对缓解沉默的状态很有好处。
(摘自《广州日报》 谢绮珊/文2012年8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