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张龙生:深山沟里架起“连心桥”

  在过去24年间,他的名字数十次见诸报端,每一次都与爱岗敬业有关,与心系群众相连。最近,他的名字前又加上了一个荣耀的光环——十八大代表。他,就是龙泉市邮政局的邮递员张龙生。“我没怎么想,这是我应该做的。”当笔者问张龙生这些年来工作的感受时,他的回答很简单。
深山沟的“传情鸿雁”
  1988年12月,在住龙镇邮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父亲退休了,22岁的张龙生接过父亲的班,成为这个浙西南最偏远乡镇的驻段乡邮递员。他负责的邮区名叫住龙镇,是浙闽两省交界处的高山小镇,地广人稀,邮件是当地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
  之后19年,张龙生穿梭于大山深处,把亲人的牵挂、党的政策、农村致富信息送到千家万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百优青年乡村投递员、全国邮电劳动模范、浙江省邮电系统优质服务标兵……一长串的荣誉,记录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每天凌晨5时,分拣好当天信件、报刊和包裹,张龙生就开始往返11个行政村。3个方向投递道段,一天下来,需骑自行车25公里,推车步行15公里。一件雨披、一辆自行车、一个邮包,这就是他的生动写照。
  住龙镇建明村的廖学耕永远忘不了,2000年住龙镇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水电路通讯全线瘫痪,一路上还险情不断,张龙生依然挑着邮包,把亲人的问候和外面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村民。
  从1988年到2007年,张龙生在大山深处走了19.8万公里邮路,相当于绕地球5圈,骑坏了8辆自行车;投递信件24.2万件、报刊128.2万份;代用户寄信2万余封,总重量超过7吨;投递准确率100%。
  因山村交通不便,村民经常委托张龙生从外面捎东西,他总是笑呵呵地应允;每到一个村子,他还会去孤寡老人、五保户家中坐坐,帮他们把水缸打满水,询问他们是否需捎带药品、日用品。
  村民们说,张龙生是深山沟的“传情鸿雁”。
“做投递员就不能怕辛苦”
  张龙生说,投递员是很辛苦,既然选择做一名投递员就不能怕辛苦。不怕辛苦,才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不辜负“绿衣使者”这个美誉。
  2007年3月,出于业务拓展的考虑,单位调他到市区投递银企对账单。突然到了市区,要和路牌、小区打交道,他倒有点“迷糊”了。
  对此,张龙生自有办法。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他一吃完晚饭,就带上纸笔,骑上自行车,一个街道、一个小区、一条马路、一条小巷去跑,并亲手绘制地图,把这些地点细细标上。在这些手绘地图上,张龙生把沿路的2000多家需要投递银企对账单的企业标注得一清二楚。
  在龙泉市邮政局,张龙生是局里银企对账单的唯一投递员。这样的对账单,张龙生每天要送40份左右,工作量看似不大,但绝对不轻松,投递的银企对账单必须盖上企业会计和出纳员印鉴,还要把单子拿回来。“出纳和会计常常不在一起,这时就要等。”张龙生说,遇到这种情况,一份对账单要送好几趟,多则跑七八趟。
  现在,龙泉市银企对账单的投递回收率已由原来的60%左右提升到93%以上,委托投递对账单的银行也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0个。
希望为偏远地区群众发声
  因为长年累月的肩挑背驮邮件,原本高大挺拔的张龙生,背变得微驼,加上常年饮食无规律,他还患有慢性胃炎。冬天一到下午,胃就开始泛酸,甚至有钝痛感。局里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想给他换个轻松的岗位,坐坐办公室。可是,张龙生谢绝了:“还是做邮递员好,每次把邮件送到别人手里,就感到特别高兴。”
  目前,张龙生已开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探访,在十八大前做足功课。他说,在学习《龙泉市邮政普遍服务村邮站和信报箱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时,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历,深切体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偏远地区群众的重要意义。他将以此为出发点,为实地调研中所获得的真实事例和群众呼声做出有责任的发声。“荣誉来之不易,我一定不辱使命,认真履行代表的神圣职责,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广大党员的重托。”张龙生说。 鄢鸣 王晨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