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波市一项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示范项目“鲜销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绿色生产技术示范”通过验收。项目实施单位宁波市天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工厂化生产技术在宁波的食用菌市场已试水一年。从人工种植到“菌工厂”,生产方式的改变究竟能给食用菌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
“种菌游击队”,难撑大场面
根据一项调查,目前宁波市场上的鲜销食用菌,近90%来自外地,余下的10%为散户种植。该市农科院专家陈若霞透露,在宁波本地,长期活跃着一支“种菌游击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产业曾是宁波农业中屈指可数的“富业”,但上世纪90年代起,整个产业陷入低谷。近10多年,宁波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依靠一批外地种植户,每到深秋就来宁波抢种一季平菇、香菇、金针菇等。
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条件差,这支“游击队”无法保证食用菌全年供应,产品只能在秋冬之交气温适宜时“一哄而上”,短期集中供应,挤压了市场利润空间。
工厂化生产,效率提高近10倍
“菌工厂”的主要生产步骤都是机械化操作的。自动拌料机、自动装瓶机、自动接种机……厂房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也由电脑自动调节。据测算,“菌工厂”一条“流水线”日常管理只需3人到4人,而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则需要24人到36人。在生产效率提高近10倍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建一座“菌工厂”的最大难关是1000余万元的前期投入,这道门槛吓退了一批农业投资人。2010年,在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宁波市农科院与宁波市天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奉化市建起占地25亩的“菌工厂”,主攻市场需求量大的金针菇、秀珍菇和杏鲍菇生产。
目前,这家“菌工厂”已实现日产金针菇6000瓶,秀珍菇、杏鲍菇各5000瓶的生产能力,年产鲜菇1041吨,产值1015万元,且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和产品处理药剂。业内人士称,它比同面积的常规农产品生产至少增收40倍。
市场呼唤更多“菌工厂”
宁波市场秋冬季对双孢蘑菇的日需求量在40吨以上,香菇、金针菇、秀珍菇等日需求量均超过10吨。但是,宁波市天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兵说,即使现在,宁波市场金针菇的自产比例仍低于50%。
市场需要更多的“菌工厂”。现在,一些嗅觉敏锐的农业企业已经有所行动。在宁波市天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产的同时,象山宏森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从上海获得技术支持,也开始“抢滩”市场。
“我觉得,食用菌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王建兵说,公司打算扩大规模,再建一个面积1.3万平方米的生产培育室,使生产总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目前,新培育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工。
余方觉 郑成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