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如今,正值晚稻生长的关键期,每到夜晚,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实验示范区内,就会亮起一盏盏紫色的物理杀虫灯,诱杀田里的害虫。除了杀虫灯外,稻田边还种植香根草和苏丹草,它们会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吸引螟虫,田里还养着成群的鸭子,它们专吃对水稻有害的小虫子……有了这些“绿色卫士”,水稻病虫害防治彻底告别了农药,绿色植保的理念得到了完美体现。9月7日,国际应用生态工程技术防治水稻害虫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座谈会在浙江金华召开,寺平村的生态防治水稻病虫害项目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水稻虫害是农民最头痛的事,为了对付病虫害,少不了使用农药。而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给农民增加了种粮成本,也严重污染了稻米,水稻虫害防治往往陷入“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来越难控制”的恶性循环。为此,2006年,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植保检疫局、金华市农业局联合在汤溪镇寺平村建起了水稻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实验示范区,采用诱虫植物、稻田养鸭、性诱剂、杀虫灯诱杀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生态防治。同时,为了保护稻田区域生物多样性,水田还通过冬季种植绿肥,田块间插种茭白的方式,给水稻害虫天敌提供了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保持害虫天敌种群稳定。
通过6年的实践探索,金华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实验示范区在防控稻飞虱等水稻害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戴天德是金华市粮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的1000余亩稻田就在生态防控实验示范区内。“采用生态防控技术前,一季晚稻要施药十来次,每次喷施农药的亩成本要16—20元,费时、费工、费钱,效果也难以保障。”指着田里的物理杀虫灯,戴天德告诉记者,“现在水稻不施农药就可以保证无虫害,既节省了种植成本,又降低了农药对稻米的污染,连田里的青蛙、泥鳅也多了。”金华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对生态防控区和农民自防区实测结果显示,示范区在没有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水稻平均亩产达660公斤左右,和农民自防区相比,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同时,示范区水稻害虫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增加了10—100倍,水稻田生态得到明显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