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梅 郑伟华
海宁市从2008年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围绕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品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生产得保障农户乐于保、收支有盈利共保体愿意做、成效有体现政府支持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良性发展之路。2011年,全市共开展生猪、肉鸡等保险险种7个,参保农户达74971人次,收取保费824.7万元,赔付保险金额415.2万元,对提高全市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菜篮子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主要做法是:(一)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有力。成立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协调小组,并将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对各镇、街道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在农业部门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办公室,各镇、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落实1名工作人员,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这样,不但有效破解了由保险公司主导操作所面临的基层力量缺乏、工作不易开展难题,而且提高了农业保险的公信度。从市农作站、畜牧兽医局、植保土肥站、气象台聘请专家,成立核损理赔农技专家组,做到定损权威、客观。保险公司在日常勘查定损中与农户发生纠纷的,由专家组出面协调,确保纠纷合理、公正解决。(二)强化服务支持,发展有劲。在省政府规定三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海宁市财政追加投入,减轻农户保费负担。如水稻和油菜补贴,市财政分别追加7%和10%,实现保费100%由财政埋单,不但大大刺激了农户的投保积极性,而且解决了千家万户保费收取难的问题。近4年来,海宁市财政除按上级要求配套资金998万元以外,另追加补助资金67万元。
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海宁市全面优化农业保险服务。在投保上,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实行直接投保、一对一签单到户;对一般农户,以镇、村为单位集中投保。在理赔上,优化理赔服务,对定损勘查进行合理分工,日常查勘由保险公司承担,大灾及纠纷由理赔农技专家组出面定损协调。优化预警服务,在遇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前,及时与大户沟通,发出灾害天气预警,指导防灾、抗灾,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强化队伍管理。组织乡镇业务员参加培训班,确保业务员掌握条款内容和投保理赔程序。向投保农户发放定损服务调查表,通过农户反馈,掌握保险公司定损员平时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和从业素质,提高定损队伍整体素质。(三)加强风险控制,运行有序。创新建立“公司统保”模式,控制农业保险道德风险。该市结合“公司+农户”的饲养模式,创新保险思路,鸡保险合同直接与实行“公司+农户”的畜禽养殖公司签订,统保其连接的养殖户。养殖户的鸡一旦出险,由畜禽养殖公司代为查勘,大大减轻了保险公司的查勘工作量和运作成本。同时,依托畜禽养殖公司与农户建立的死亡风险控制和分担机制,鸡保险的道德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该市2家畜禽养殖公司参加鸡保险,共涉及养殖户253户、鸡1018万羽,赔付率仅为53.6%,远远低于周边兄弟县市的鸡保险赔付率。
把好保前、保中、保后三道关,防范生猪保险道德风险。投保前,科学调整、完善政策,尽量避免条款有空子可钻,规定生产管理混乱、污染治理不达标的养殖场不得参保,优化参保对象。投保时,将畜牧部门统计摸底数据与养殖户自报投保数进行比对,对明显投保不足的养殖户要求足额投保。投保后,到养殖场开展存栏数量清点,对投保不足的养殖场实行赔付打折。
建立奖惩体系,减少弄虚作假失信行为。对年度赔付率低的保户,下年续保费率实行下调;对赔付率高的保户,续保费率实行上浮。对有弄虚作假骗取赔款等违规、违约行为的,解除保险合同,所交保费不予退还,并取消下年投保资格。通过建立奖惩体系,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得到控制,如生猪保险赔付率从2008年的 250%下降至2011年的83.2%,保障了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海宁市农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