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民乐 童建松
宁波市位于我省东部沿海地区,遭受台风、暴雨、冰冻等自然灾害比较多。该市以保障农户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品种、保成本为重点,自2006年开始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到2009年在全市全面推开。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户保费补贴,并逐年增加,今年已增加到4000万元,县级财政相应配套,保费补贴不低于50%,水稻、小麦等品种补贴达到90%。
截至2011年底,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向33.43万户农户提供了86.6亿元的风险责任保障,实现保费收入17576万元,其中市财政补贴7814万元,占44.46%;县级财政补贴5763万元,占32.79%;农户自交3999万元,占22.75%。3.05万个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获得了10835万元赔款,是农户自交保费的 2.71倍,满期保费赔付率为67.5%。
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无论是参保品种、保费收入还是保险额度,都在全省各地市中处于领先位置。以今年上半年的农险情况看,上半年以来,该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6323万元,占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总额的26.7%;投保户数11.12万户,占全省上半年投保农户数的8.5%;保额28.3亿元,占全省总额的19.5%;参保品种已达20个,比全省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多出4个,其中杂交水稻制种、露地蔬菜、丝瓜络、果树为宁波市的特色保险品种。
在历次受灾中,农业保险赔付为农户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以今年8月8日的“海葵”台风为例,受其影响,宁波市水稻、大棚棚架、大棚作物等受灾严重,全市共接受灾农险报案1880起,受灾农户2.73万户,报损金额1.14亿元。目前,所有报案已全部进行查勘,理赔结案1574户次,结案金额1800万元,赔款到户481户次,赔付金额784万元。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防灾防损、促进农户恢复灾后生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现行政策条件与农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还不相适应。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户日益增长的投保需求看,在保险品种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投保需求;在保障程度上,包括保险金额、保险责任、理赔额度与农户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二是规模扩大导致共保体经营压力和财政压力不断增大。农业保险风险巨大,虽有政府支撑、财政分摊,但共保体经营亏损的局面依然会发生。在目前农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财政的保费补贴和承受压力每年都在提高,对巨灾风险超赔的财政支付隐形压力也不断增大。同时,共保体的承受能力也将受到严峻考验,按农险赔款5倍封顶的政策规定,如发生大灾,保费规模越大,则赔款越多,将导致财政资金的巨额支出和影响共保体的经营维持。三是定损难度大与定损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农业保险单体规模小,品种多,地域广,且定损理赔时效性强,特别是遇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时,更是量大面广,定损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娴熟的种养业风险评估、费率厘定、保单设计等保险经营知识,又要广泛了解涉农经营管理、牲畜疾病防治等基本技能。基层保险机构专业人员的不足及对农业不熟悉、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繁忙等,都将影响到大灾后定损工作的及时开展。
为此,建议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一)进一步加强工作协调和指导。市农险协调办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时协调解决保险品种增加、条款修订、定损理赔等相关问题,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提高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同时,指导共保体做好农险风险防范、控制及定损理赔等工作。(二)稳步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在重点保障粮油猪林等主要农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体系。正确处理好农业险种发展与保额调整的关系,适度提高粮油猪等涉及民生的农产品保险额度。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扩大政策性农险的品种和范围,把具有区域特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逐步列入参保范围。(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部分农险品种的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率等。同时,修订完善相关操作办法,不断规范保险资金管理,及时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对农险经营和保费补贴情况进行审计。(四)加大宣传,提高参保率。进一步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指导共保体编印通俗易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问答》、《政策性农业保险指南》等读物,并通过新闻媒体和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户的参保意识和积极性。在保大户的基础上,通过统保等方式提高散户、小户的参保率。(五)进一步做好理赔服务。农险标的面广量大,专业性强,时效性高,定损较为复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监管,进一步优化理赔服务,指导共保体及时做好理赔。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政策性农险工作网络和农险队伍,加强村镇联络员、协保员队伍建设,完善专家技术人员队伍。
作者单位:宁波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