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忙碌的“双夏”已结束,早稻谷入库了,晚稻秧插好了,在抹着汗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种粮大户们也向记者反映了售粮中遇到的烦恼事,盼着有关部门能给他们售粮提供更多的方便。呼声:
粮库路途远,售粮费钱又费力
台州古桥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建军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的合作社承包了1500亩土地,种植早稻400亩,收成很不错,平均亩产有400多公斤。可令他头痛的是,离合作社较近的古桥粮库和章安街道粮库的仓储能力都不足,为此他不得不把早稻谷运到较远的椒江沙门粮库。“从种植基地到沙门粮库有15公里的路,一车拖拉机的粮食运到章安粮库只需要50元路费,但运到沙门就要200元。”崔建军告诉记者,除了路程远路费增多外,“双夏”时节劳动强度大、时间紧,需要边收边种,本来人手就紧,现在还要雇人去运粮,劳动力就更缺了。
临海康丰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苏宝也向记者反映,临海有2万亩早稻种植面积,但仅有5家粮食收购点,康丰合作社所在的小芝镇就没有粮食收购点,所以他只能把早稻谷运到20公里外的沿江镇红光粮站,“我们镇上有8家粮食专业合作社,早稻面积有1000多亩,虽然相关部门给了路费补贴,但如果能在镇上就近设立收购点,会更加方便我们售粮。”郭苏宝说。
据了解,今年台州市早稻面积已有12.39万亩,比上年增加了近1万亩,同时,当地通过大力发展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亩产量不断攀升,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但部分地区粮食收购点路途远,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仓储、收割进度。
温岭箬横镇东浦泥城村的朱乃林是当地主要早稻订单户,今年他种植了1857亩早稻。每次售粮时,朱乃林都要把稻谷运到17公里外的永安粮库。他告诉记者,虽然离合作社不到1公里的地方也有粮库,但是库容量很小,而且粮库没有配备输送机械设备,也没有避雨设施,不但要人工背运,而且碰上雨天就无法售粮,对收割进度会有影响。
据了解,温岭是台州早稻的主产区,目前有早稻种植面积6万亩,当地有26个粮食收购点,但只有4个粮站配备了输送机设备,大多数粮站设施陈旧。
不仅是台州,上虞市章镇新南村的种粮大户李勇也有这个烦恼,今年他上交了近1万公斤的订单早稻,“镇里的粮库没有机械设备,每次售粮时,都要一袋袋背进去,不但慢,还累得腰酸背痛。”李勇说,“双夏”时节是农民最辛苦的时候,如果粮库有输送机械设备,大家就能轻松一点。
回应:新粮库正在筹建,将尽力完善服务
针对种粮大户反映的问题,记者向当地有关部门做了了解。台州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粮食管理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椒江的种粮区域集中在古桥村、章安街道一带,但由于这里的粮库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所以库容量小,加起来只有3000吨左右,而这些地方粮食产量大,所以无法满足储藏需求。同时,由于章安街道附近交通不便,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土地以基本农田为主,所以无法建设新的大型粮库。“为此,我们正在椒江区南部建造一个新的占地100亩的中心粮库,预计明年就可投入使用。”该负责人介绍,新建的中心粮库将配备先进的输送机设备,提升仓储速度,同时针对农民运粮距离远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也给予了路费补贴,并免费送麻袋上门,方便农民送粮。
温岭市贸易粮食局粮食管理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温岭粮食收购点很多,但绝大多数粮库建造年代久远,场地小,输送机等大型设备无法运进,所以当地正在新建若干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粮库。同时,温岭还准备再建一个仓储量2万吨的大型中心粮库,建好后,一些设施陈旧的小粮库将逐步被淘汰。
记者手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年,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农业“两区”建设、科技投入等手段,农民种粮积极性逐年高涨,我省粮食产量一直稳中有升。但种粮规模化的形成、粮食产量的增加,对粮库的仓储能力、设施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改造、政策扶持等方面能更进一步,为农民卖粮打通一条便捷、舒心的“道路”,方便农民售粮,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