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应平介绍防水保暖救生衣。
不管是偶尔渔家乐活动出海捕鱼,还是平日里影视作品、抢险救灾中,人们看到的救生衣大都是背心式,前后几大块硬邦邦的泡沫塑料。三四厘米厚的救生衣穿在身上显得很臃肿,而且也不便工作,除了预防意外,没有别的附加作用。所谓的“救生衣”其实就是将几块硬泡沫串在一起,最多也就是一件背心,根本谈不上“衣”。
一个下岗工人,在他不惑之年,改变了救生衣的传统价值,成功研发了一种既能保暖又能防水的救生衣。
沉船事故联想
林应平原是一家集体企业的职工,后因企业解体下岗了,回到温岭石塘镇盐北村老家,干些杂活等补贴家用。
2006年春季的一天,林应平儿时的朋友郭先生出海捕鱼时,不慎发生沉船事故。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看着船只即将沉没时,船员慌里慌张穿救生衣和在海里拼命挣扎的可怕场景,郭先生非常难过。
回家后,郭先生和林应平聊天时说,现在的救生衣太笨拙了,穿在身上很不舒适,也不方便作业。特别是冬季,天气寒冷,衣服穿多了,外面再加一件硬邦邦的救生衣,有时根本没法干活。如果能有一种像普通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的救生衣该多好,要是能防寒防风的话,那就更完美了。
怎样才能把救生衣做成像普通衣服一样呢?又怎样才能让救生衣防寒又保暖呢?
林应平和郭先生绞尽脑汁。
春夏交替的一天中午,林应平在街上看到有人脱下棉衣,卸去两只袖子,重新穿回身上,一件棉衣变成了棉背心。灵感顿时来了:在现有背心式救生衣主体上,加上两只袖子,再加一个帽子,救生衣不就成一件衣服了?不就有防风保暖效果了?
让救生衣像衣服的问题解决了。如何解决原有救生衣笨拙厚重的问题,林应平也已经想好了,那就是用软泡沫代替硬泡沫。通过多层软泡沫,既解决了硬泡沫的呆板和厚度问题,又增加了柔软性,救生衣穿着舒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发明无止境
防风保暖和穿着舒适两大问题解决了。
林应平马上开始试产。出乎他的预料,这种新型救生衣非常受渔民和涉水作业人员的欢迎,短短一个冬天,就售出近万件。
在生产和销售中,林应平听用户反映说,他的救生衣碰到大雨、高海浪等天气,水会通过主体背心和袖子间的拉链缝隙渗入衣服。
听到用户的意见后,林应平又投入到新一轮的研发中——在原先防风保暖救生衣的基础上,在袖子和背心、背心和帽子的拉链连接处,直接拼缝连接,并在接缝处添加粘接层热压拼缝,增加密封稳定性;外层改用防雨布面料防止雨水渗透。
就这样,一种防水防风保暖救生衣诞生了。
2010年4月,林应平的“防水保暖救生衣”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针对原先的救生衣颜色单调等缺陷,2009年,林应平又先后将救生衣外衣颜色改成桔红色、双色等,并获得两项外观设计专利。
随着防水保暖救生衣的热销,在与渔民的接触中,林应平得知,渔船特别是接鲜船上保温被也是一种非常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按照防水保暖救生衣的发明思路,很快,林应平又生产出了“脱水保温被”。“我们以超薄泡沫替代原先保温被里面的棉絮,用防水保暖救生衣的布料做保温被的面料,生产出来的保温被具有保温性能好,脱水环保、不结块、晾干快等特点,经测试,使用寿命是普通保温被的10倍以上。渔汛期,我们加班加点生产也满足不了渔船的需求。”林应平对脱水保温被充满信心,“这种脱水保温被不仅在生产渔船上使用,接鲜船、冷冻厂、海鲜运输车、制作船上冰仓等也广泛使用。”
市场前景看好
林应平让救生衣从以前一件功能单一、穿着笨拙的背心,演变成今天既能防水、防风,又能保暖、穿着舒适的多功能救生衣,最成功之处是让渔民等从事水上作业人员,从以前的“要我穿”到今天的“我要穿”。
“一件救生衣,渔民穿了两三年旧了后,又到我这里买,这样这衣服就受欢迎了。”林应平话不多,但实在。
渔民自己回头选择林应平的保暖救生衣,政府部门也看到了林应平发明的保暖救生衣一衣多效的功能,积极鼓励渔民使用,林应平对保暖救生衣市场前景充满信心,“现在好几个省的渔业主管部门主动要我的防水保暖救生衣,去年10月,山东烟台渔业监管处一次性就采购了1.7万件,我们省渔业互保处更是积极鼓励、主动‘推销’,从去年开始,渔民购买防水保暖救生衣,政府补贴40%。”现在,林应平生产的防水保暖救生衣已先后通过中国船级社CCS审查,及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型式认可。
这些年,随着休闲娱乐活动内容的丰富,群众自发性的户外涉水活动和各单位组织的水上比赛活动增加,林应平又看到了商机,“接下去,我们准备生产新颖高档的背心式救生产品。”林应平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一件新款背心救生衣,说:“你看这件背心,出厂价100元,因为它里面用的是柔软泡沫,穿着舒适;边上嵌有包边,做工比以前精细了,看上去也美观大方得多。这种产品刚刚试制成功,已经有不少订单了。”
谈及未来,林应平充满希望,“市场前景很好,虽然也有人仿照我们的专利产品在生产,但多数用户已经认可了我们的产品。从目前形势看,我们的生产场地还需要扩大。” 刘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