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郑初一:穷山沟“蝶变”的引路人

  与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见面,是在他家中。一幢两层楼,在周围一片簇新的房屋中,显得略微老旧。老郑说,这房子建于1994年,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如今,18年过去了,金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郑家还是原来的模样。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为民修起康庄道
  开化经济相对欠发达,而作为一个山区小村,金星村的条件更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民收入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
  2000年,面对泥泞的乡村道路,郑初一认为,要想改变金星村的面貌,首先是修路,他的提议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认同。为此,郑初一白天做规划、跑项目,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晚上挨家挨户动员,争取村民的支持。
  要修路,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按照当时的预算,浇筑一条3公里长的主干道需要27万元,对集体收入基本为零的金星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郑初一说,能不能筹到钱当时自己也没底,但路必须修。他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干的事情就自己干,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从来没碰到这么认真,这么负责的村干部,郑书记是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人,我真的服了他。”当时的包工头朱志明说,郑初一亲自带领村干部筛砂、测量、平整、保养、管护,只把水泥路面浇筑一块工序承包给朱志明。
  “有次深夜1点多突然下起大雨,郑书记立即起床喊醒住在他家的我,冒雨赶到工地用塑料布把当天浇筑的那段水泥路盖起来。”朱志明说,不管时间多晚、天气多冷,只要施工队在工地上,郑书记就陪在那里施工,并监督施工。
  不到3个月,这条金星村的康庄大道便浇筑完成,比预算省下了11万元。
  郑初一上任18年来,金星村用于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投入达500多万元,如今,金星村已实现了绿化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休闲公园化、生活城市化。
开垦荒山种上千亩茶园 绘就山村致富图
  6年前,养蚕是金星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直接把蚕粪抛在村庄内,日积月累,导致村庄卫生条件极差,每年还暴发蚕病,养蚕效益持续下滑,而村民一时又找不到新的致富路,这也成了郑初一最大的心病。
  2005年,郑初一带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结合自身优势和开化“龙顶绿茶”的品牌优势,发现种植名茶大有可为,决定带领村民种植名茶。
  当年初,郑初一就承包了一块无人耕种的荒山,种植了40亩茶叶。通过精心培育,郑初一的茶园效益达到2000多元每亩,仅茶叶一项,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在郑初一的示范作用和有关政策鼓励下,2006年,金星村便发展茶农近百户,如今达到了200多户,茶园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村民靠发展名茶走上了致富路。
  为便于村民加工和销售,2007年,郑初一办起了名茶加工厂,次年又成立了名茶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使村里的名茶得到了持续和健康发展。
  据统计,到去年为止,金星村仅茶叶一项每年增收达400万元。
村民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和谐山村邻里情
  群众利益无小事。郑初一担任村支书18年来视村民为亲人,积极化解村民矛盾,促进邻里和谐,赢得了村民的爱戴和口碑。
  在金星村,许多村民或许一时记不起亲人的电话,却能脱口说出郑初一的手机号码,因为郑初一已成为金星村民最信任的人。
  记得村里有位教师家庭,全家4口人,3人转为了居民户口,在村里进行的林权改革中,要求回村里分一杯羹。但郑初一坚持原则,不肯让步,一度得罪了这个家庭。
  后来,郑初一主动上门讲政策,加上该家庭是老师出身,文化素质高,在打听到隔壁村庄的政策和金星村一样时,误解自然解开了。前段时间,这家人得知郑书记生病住院的消息后,还主动买了水果前往医院看望郑初一。
  作为村支书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郑初一时常把群众的疾苦系在心上。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哪家的老人生病住院了,哪家儿子找媳妇、盖新房,郑初一总会安排时间上门问问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尽最大可能帮助村民一把。
  这些年,金星村不仅村庄漂亮了、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村民的道德素养明显提高,邻里和谐互助,该村已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无赌博现象,文明之风吹进村庄的每个角落。
吴中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