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对全国8个省份300名乡镇党委书记的调查问卷显示,东部地区乡镇债务额大多在千万元以上,有的超过亿元,个别的在十亿元以上;中部地区乡镇的债务大多在百万元左右,少数乡镇债务超过千万元;西部地区乡镇的债务额多在百万元左右。
记者采访发现,乡镇债务已成为拖累乡镇正常运转的最大困难和障碍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由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投入而造成的新型债务呈现增加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乡镇盲目追逐GDP,热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超负荷举债,已经严重影响了乡镇正常运转、基层执政能力。
受访专家指出,为了防范乡镇债务恶化,应积极应用问责、预算、体制等三把“铁锁”,管好锁紧乡镇债务的钱袋子:对乡镇债务实行科学管理,设定预警红线;加大对乡镇债务的考核问责;重新审视原有的财政税收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改革财政分成体制,建立“补给式”机制,为脆弱的乡镇“强筋壮骨”。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我国对乡镇财政体制实行财政分成的方式,每年对乡镇财政留成和税收分成比例较小,对乡镇建设几乎是杯水车薪,乡镇可支配财力较少,然而大量的建设发展问题都由乡镇承担完成,因而乡镇普遍存在着有限财力承担无限事务的困扰,乡镇经济运行“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
要根本性地改变乡镇负债的窘境,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这是记者所采访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共同呼声。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靠乡镇来支撑。受访专家建议,有必要重新核对财税基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财政分配体系,建立与乡镇事权相对应的财权制度,从制度上给予乡镇一级较为充裕的财力。对于上级统一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量能够一次性配套到位,减少乡镇财政配套压力,同时要杜绝不规范的负担转移现象,促进乡镇一级政府由经济型向服务型全面转变。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张兴军 张华 刘晓阳/文 2012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