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却要服务66万多个村卫生室。“这说明学医的人多了,基层卫生机构还是难留人才。现在的大学本科基本不为农村培养乡村医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说,在“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一些县、乡镇一级卫生院还有大学生,现在,他们大多已经或面临退休,后续力量却跟不上。
更严峻的是农村全科医生的匮乏。李玲说,按照理想比例,我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媒体公开报道,我国目前只有7.8万名全科医生。
国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到2015年,要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定向免费培养已成为“利器”之一。但在两位专家看来,问题要根本解决,还有三个“拦路虎”值得注意。
“首先是整体人数不足。这15万人能满足城市社区卫生站的需求就已很不易。”李玲指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是8年,短期内要让基层“解渴”不现实,以至于一部分全科医生要靠内科医生“转岗培训”而来。
陈育德认为,如今医学生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塑造能适应基层的全科医生。“现在,医学院对知识点分割很细、很窄,没有广厚的医学技能沉淀,即使是全科医生知识面也不全,看病非常依赖化验、检查以及仪器设备。在农村,没有这些设备怎么办?医生的看病能力,恐怕要大打折扣。”陈育德说。
更大的“拦路虎”恐怕在于,乡村靠什么留住好医生。在对医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中,多数医学生“回避”基层的理由是:练不出好技术,没有好编制,未来缺乏进步资本。“这提示改革者,要为基层的医务人员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有他们单独的上升通道,持续地培养计划,更优厚的待遇。”李玲认为,“应该把为基层培养人才与一般医学教育区别开。为基层培养人才是定向的,最好是本地人,语言相通、有文化认同感,比较能够在地方上留得住。”
(摘自《中国青年报》 戚永/文201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