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8月15日,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认定暨示范创建推进会在湖州南浔区召开。作为我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南浔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南浔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占地5788亩,集约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循环,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大棚设施、喷灌滴灌等节地节水农业在葡萄、蔬菜基地全面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昆虫性引诱剂、有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治技术随处可见;原本拿来焚烧的作物秸秆变成了湖羊的“美食”,羊粪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反过来又灌溉农作物;葡萄枝条经过粉碎后成为有机肥还田,既肥田又松土,生态循环农业在示范区得到了充分展现。
南浔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成效只是近年来我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缩影。据了解,去年开始,我省正式启动了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7个、示范区73个,认定示范企业21家,安排示范项目100个。各地通过谋篇布局、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资金等措施,已经构筑了农牧互利就近消纳、畜禽粪便无害处理、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废物循环多级利用等农牧结合、产业循环的示范创建模式,并在示范区内集中推广节约集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等一系列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据初步统计显示,第一批公布创建的示范县和示范区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5%和80%、有机肥覆盖率分别达到了49%和55%、绿色防治技术推广率分别达到50%和55%、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了93.9%和95%、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率分别达到了91.52%和93%、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了80.1%和89%。
会议指出,下一步,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抓创建,做好资金、产业结构布局、产业间循环发展等方面的谋划;要服务农业“两区”,体现特色抓创建,按照“两区”建设的总规划、总要求、总部署来抓示范创建,在示范区内形成产业、项目、科技、人才集聚,创建种养结合就近消纳、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要围绕标准设计载体抓创建,围绕设施农业推进“减量化”、围绕技术创新推进“清洁化”、围绕废物利用推进“资源化”;要借力发展,凝聚合力抓创建,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