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农超对接,遇到了三道坎

——来自宁波北仑区的市场调查

  近年来,一方面是卷心菜、大白菜滞销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是马大嫂们普遍感觉蔬菜价格“小碎步”上涨,菜篮子越拎越沉。于是,不少人将问题归咎于蔬菜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高。各地农超对接的呼声越来越高。
  农超对接,即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由农户向超市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不过,目前在宁波市北仑区,当地农产品进超市的量非常少。这背后有何原因?就此,笔者展开了调查。
市场价格走高时,一些农户供货会断档
“从去年开始,我们便与加贝超市接上了头,供应茭白。”北仑区小港下邵龙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振文告诉笔者,去年茭白产量高,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收1万公斤,一部分卖给菜贩,一部分给超市,剩下的进冷库。由于加贝分店比较多,因此,消化的量还是挺可观的。一般都是提前一天下订单,然后第二天一早送到总部。
  邵振文说:“去年茭白产量高,市场价从上市后就一路回落。菜贩的收购价一般紧跟市场零售价,所以有一阵子基本上一天一个价,这与超市有很大不同,超市的供货价一直都是根据合同来,除非零售和供货价格差很大,才会有调整,因此对农户来说,价格还是很稳定的,相当于旱涝保收。”超市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稳定的收购价,实际上,连供应量都是很稳定的。梅山绿洲蔬菜营销公司负责人沈志富介绍说,今年供应给加贝超市的芦笋每天保持在三四十公斤,这样农户采摘多少就有个底,毕竟蔬菜要图个新鲜的。
  加贝超市负责蔬菜采购的陈先生说,采购定价有固定的,也有按时价的,相对稳定的价格可以保护农户利益。不过有时候,某种蔬菜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农户会出现“断供”,迫使超市临时采购,很麻烦。他认为,这和当地农户种植规模小,对价格比较敏感有一定关系。北仑葡萄协会会长汪贵章认为,果农不能按照合同价保证供应,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阻断了进超市的路子。
超市对农产品质量、规格要求高,一些种植户难达标
  尽管超市一般能提供相对稳定的价格,但是说起农超对接的事情,邵振文有些感慨:“今年茭白只供应了十来天就停了,原因是场地经理觉得茭白看起来浸了水,双方对茭白的品质产生了分歧。”邵振文说,好在今年整体产量低,市场上能卖五六元,菜贩收购价也要两三元,而超市收购价却只有1.9元,不划算,不如农户自己卖卖掉好了。
  据沈志富说,绿洲公司已经和一些超市合作了4个年头。“以前供应小番茄、西瓜、芦笋等,品种不多,今年只有芦笋了。”沈志富坦言,进超市门槛很高,手续复杂,要提供很多证书,最好还是无公害的,农残检测也很严格。而且对农产品的卖相有诸多要求,例如西瓜,个头最好差不多大。
  超市门槛高,是不争的事实。加贝超市的陈先生说,这关系到食品安全,所以每批次农产品都要进行农残检测,不合格的要退货或销毁。当然还要对规格设立一定的标准。北仑家乐福公关部唐经理也表示,家乐福的蔬菜由宁波总部配送,在质量上把关,各卖场还要对蔬菜、水果的卖相进行筛选分类。很显然,超市的高门槛客观上打消了很多农户“入超”的愿望。据了解,目前北仑区除了几个蔬菜基地外,本地蔬菜种植基本还是以小户为主,品种单一,规模小,用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般通过附近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对此,陈先生表示,从本地采购蔬菜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户和合作社还不多,对超市来说,量大、规格统一、标准化种植的农产品才是最理想的采购对象。
农超价格定位有差距
  每年七八月份是小港葡萄大量上市的时候,当地很多农户都在通途路两边摆起了临时摊,在车来车往中吸入灰尘不说,而且偶尔还会出现滞销,这些葡萄为何不进超市呢?汪贵章说:“其实我们这里种植的葡萄定位比较高,动辄三四十元一公斤的葡萄,多以礼盒装出售,而家乐福超市里最贵的葡萄也只能卖到20元一公斤,算上促销、损耗,两者之间的价差太悬殊。”
  事实上,当地种植面积较多的瓜果,如葡萄、草莓、甜瓜、西瓜等近年来开始走精品化之路,价格也是一路见涨,尤其现在流行礼盒装水果,更是增加了其附加值,相比之下,超市里的水果大多属于“大路货”,价格较实惠,两者的定位存在明显差异。
  从2010年起,北仑区农林局为了尝试适合本地农产品特点的农超对接,打造了“农产品展示中心”这样一个营销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在质量上把关,另一方面提高当地特色名优农产品知名度,进入卖场、超市,促进销售。加贝超市的陈先生表示,虽然超市高端蔬菜水果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但是对于这块市场未来也会关注和开发。
虞浩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