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已做了几千年。
嫦娥
——人类最早的女“航天员”
可以说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是由中国女性来演绎的。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员”。
嫦娥,一说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一说是上古黄帝时代的女性。“嫦娥”为啥“奔月”?流传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死之药”奔月的,均源于《淮南子》。不论哪一种版本,都说明嫦娥奔月是服用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不死之药),致身体骤然变轻,才飞离地球,升入太空,最后到达月球。如果将这个传说与现代航天技术相比较,便可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人的航天思维:借用于外力,克服地心的引力,飞到月球上。
由此可见,嫦娥奔月的故事完全可理解为人类最原始的航天设想。
戴头盔的“天神”
——人类最早的宇航员形象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宇航员都是什么模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竟然与现代的宇航员形象十分接近。
在位于甘肃、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山文化遗址上,曾出土过两个陶质半身人像:圆头,长颈,额顶有一对圆镜状饰物,极似一副护眼的风镜。整体看起来,此形象与现代宇航员模样十分接近。据分析,其中一位“宇航员”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说的西海之神。
和现代宇航员须有过硬本领和智慧一样,古代的宇航员也都身怀绝技。早期的升仙设想是借助于飞行动物,让自己上天,于是驾驭飞禽的能力便成为古代宇航员的通用绝技。《列仙传》中王子乔便会驾驭“白鹤”。
“取大鸟翮为两翼”
——人类最早的翼装飞行
翼装飞行是人类飞天梦想的具体行动,现在仍为不少西方人所喜爱。其实,人类最早的翼装飞行出现于中国,有记载最早的一位“翼装侠”,是中国西汉末年人,借人工翅膀飞行。因史书上只载其事,未记其名,让他成了一位无名“翼装侠”。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时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北方匈奴时常犯边作乱,王莽遂下令招募类似今特种兵的抗敌勇士,有本事者可以破格使用,委以重任。
一时间,好多怀有绝技的人前来应聘。有一男子自称能飞,日行千里,很适合做侦察兵。王莽半信半疑,让他当场试飞。此人用鸟羽制成了两只人工翅膀,即“取大鸟翮为两翼”,将之紧绑在自己的身上;又在头和身体其他部位插上羽毛,最后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双脚弹地而起,真的飞了起来,飞行数百步才落下来。
虽然此次飞行只有“数百步”,但却是中国飞天梦想中的又一重要事件。
“巨槎”
——人类最早的宇宙飞船构思
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的飞行器,见于《墨子·鲁问》记载。设计者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发明的“木鹊”,能连续在天上飞行三日。后来,东汉的张衡、唐代的韩志和,也都曾先后发明了类似的简单飞行器。
而在传说中,古代中国人还真的发明了宇宙飞船。这种飞船,有不同的名称。《博物志》中叫“飞车”,《拾遗记》中叫“巨槎”,《洞天集》中叫“仙槎”。另外的“魔毯”、“飞扫”,也都是飞船一样的载人航天工具。
巨槎与现代宇宙飞船名称最接近。“槎”,木筏,即小船;“巨槎”,超级木筏,即大船。晋人王嘉志怪笔记《拾遗记》(卷一)中称,“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从这段描述来看,巨槎的设计相当先进,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冯继升演示“火箭法”
——人类最早发明的火箭技术
宇宙飞船能飞上天,离不开助推的火箭。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谁发明的?他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宋朝名叫冯继升的人。
冯继升是当时兵部的文职小官(令史),他在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的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向朝廷献上了自己发明的火箭技术,并当场做了表演。赵匡胤很高兴,奖给他许多衣物和布匹,此即《宋史·兵志》上所记:“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
需要说明的是,火箭的发明应该不是冯继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才成熟起来的。到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神卫兵器军队长唐福,也向朝廷献上了一种火箭,另有火毯、火蒺藜等作战利器。
有人认为,宋人发明的这种火箭只是一种兵器,不能算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真正的发明时间应从南宋中叶算起,当时出现了一种“烟火”,其中被称为“地老鼠”、“走线流星”的烟火,制造原理与现代火箭是一样的,都是借助燃烧时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而升天。特别是“走线流星”,与现代的火箭结构最为接近,在药筒上绑一根芦苇或竹签,作为稳定和定向的装置。
万户“飞天”
——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
现代载人航天距今只有几十年时间,而早在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载人飞行试验。
这个航天人名叫万户。现代航天大国美国对万户非常崇拜,他们的专家是这样记述这位航天人的航天事迹的: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上述“万户飞天”的故事,出现在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火箭和喷气发动机》(1945年出版)一书中。此故事在国际航空航天界非常流行,前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著作中,都曾提到其人其事,并视万户为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先驱。
遗憾的是,万户的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万户升空不久即摔下丧生。万户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
(摘自《北京晚报》 201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