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农民弃养夏秋蚕原因何在?

  □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李民
  持续了几年上涨势头的茧价今年似乎有点“淡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饲养量的下降。记者从省农业厅经作局了解到,今年全省夏蚕饲养量 5.7万张,同比下降19.7%。据有关部门预计,目前已基本结束订购的秋蚕种,也从去年的64.6万张降到51.3万张。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茧价下跌伤了蚕农
  今年春茧收购期间,省农业厅蚕桑领域首席专家吴海平等到海宁市马桥茧站、嘉兴王店茧站、桐乡市元丰蚕业专业合作社等地调查,蚕农普遍反映今年春叶长势好,蚕茧产量高,每张蚕种产量在50公斤左右,但是春茧收购价格偏低,在劳动力、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春茧收购价格每50公斤仅有1600元左右实在难以接受,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降幅过大,达到每50公斤600元左右,蚕农们纷纷表示出少养或不养夏秋蚕的意愿。据海宁市农经局统计,今年全市共订秋蚕种46280张,比去年减少32.9%,也是近十余年来同期年际间减幅之最。而在嘉兴市秀洲区,到6月26日止,全区合同订购中、晚秋蚕种共14262张,比去年实发中、晚秋蚕种23224.25张,减少8962.25张,大幅减少38.6%。
成本上升降了效益
  最近几年,养蚕成本逐年上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蚕区农民的养蚕积极性。一方面农资成本上升,据初步调查,种桑养蚕的化肥、农药与蚕药,其成本大致上升10%左右。而另一方面,劳力成本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目前,一名男劳力一天工资在80—100元左右,女劳力60—80元左右,比去年上升约20%左右。加上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的“苦、脏、累”,使得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业,更不愿学习种桑养蚕技术,造成蚕农老龄化,进而发展到后继乏人。
  近几年来,种桑养蚕的客观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许多不利因素。在嘉兴市秀洲区,今年因高铁、高速公路二边绿化,减少桑园约500亩左右;还有一些蚕农在去年晚秋蚕结束以来,挖掉桑园改种水果和苗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区减少桑园面积1000亩以上。
  桑蚕对环境要求高,空气或桑叶中含有微量有害物质,就有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水稻等农作物病虫害增加,治虫次数增加,再加上桑树本身在秋期病虫害多,也要多次治虫,因此,养秋蚕很容易产生微量农药中毒的现象。同时,秋蚕期不但气温高,而且桑叶质量也差,容易引发蚕病,这也是秋蚕订购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
茧价风险笼罩蚕区
  据省农业厅经作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全省春茧收购平均价为每50公斤1680元,比去年的2270元减少590元,下降幅度达26%。
  据分析,茧价下跌除了与整个茧丝绸市场行情有关外,蚕茧质量也有一定因素。今年春茧上蔟期,老蚕区嘉兴地区湿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茧子质量。尽管蚕农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个降价幅度还是有点难以承受,部分蚕农甚至于放弃了夏秋蚕的饲养。
  专家建议,我省的嘉湖地区要尽快加强蚕茧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增强对市场的抗衡力,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力量,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茧子质量,争取优质优价。在市场出现低迷时,蚕农和合作社可以自行加工丝绵和棉片,见机出手。优势产区的蚕农,可以利用合作社的力量,进行烘干等加工。通过调节市场供应量,达到刺激茧价的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