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烈日下的高温“烤”验

  □本报记者 袁卫 陈鎏琰 姚力丹
  刚进入7月,热浪便接连袭来,让人措手不及。这两天,高温呈愈演愈烈之势,全省最高气温甚至突破了38摄氏度。当人们用各种办法寻求凉爽的时候,田野上,农民们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辛勤劳作……7月3日,记者走进田野,和农民们一起,经受高温“烤”验。
“穿厚实点可以防晒”
  记者见到富阳市受降镇大庄村的郑慧平时,她正在茶园里忙碌着。刚除过草的茶园分外整洁,一行行的茶树整齐排列,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反射出点点闪光。
  四十多岁的郑慧平穿着一套蓝色劳动服,双手在绿叶间上下翻飞,一颗颗汗珠顺着鼻梁滚落,直滴近茶树深处,在她身后,则留下了一把把茶叶嫩梢,“穿厚实点可以防晒。”郑慧平打算干到11点再回去,“今年的茶叶采摘已经结束了,现在主要是摘除徒长的枝梢,让明年的茶叶能出得更整齐,茶芽能够更壮硕。”郑慧平说,之所以不用茶剪,是因为怕伤了刚抽出的小芽,“那样会伤了茶树。”
  郑慧平家种了10亩茶叶,全部生产名优茶。夫妻两个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凌晨卖茶,一季辛苦下来,收入有5万多元。现在丈夫已经到附近工厂上班去了,她则负起了管理茶园的重任,“除草除虫,摘除嫩梢等事情都得在夏天做,太阳再大也没办法。”
  郑慧平说,她的两个女儿正在读书,只要看着她们健康成长,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她有个小小的心愿:“过几天,我要带她们来茶园里干一天活,让她们知道我们赚钱的辛苦。”
  就在茶园里,我们和郑慧平聊了半个小时,出来时,汗水已经湿透了胸前的衣服,抬手看表,却还只是上午九点。
“种田哪能不热”
  车行在富阳市横桐公路上,两边随处可见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低飞的白鹭、茁壮的秧苗和辛勤的农民一起,组成了美妙的田园画面。
  在田埂边,我们和富春街道青云桥村的董元良夫妇聊了起来。老董今年63岁,常年的室外劳作让他看上去比城里的同龄人显得老态了不少,老董的手脚非常利索,“今年我们种了6亩单季稻,采用的是轻型直播技术,这两天正忙着补苗和施肥。”老董只穿了条大裤衩,上衣扣子也全解开了,尽管这样,他的衣服还是被湿透的汗水紧紧粘在了身上。他一边在秧苗稀疏处补植,一边告诉我们,施肥不能在大太阳下,那样会灼伤秧苗,得等太阳出来前或者下山后才行,而补植则没有关系。“种田哪能不热!”老董笑着让我们下水试试,“怎么样,水很烫吧!”老董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早就习惯了,好在这些年种粮政策好,粮食价格也不错,苦点累点也值得。
  在田埂边,我们见到了老董五岁的外孙女,在暑假期间,除了种田,老董夫妇还帮儿子和女儿管起了小孩,为了方便照顾,老董索性把孩子带到了田边。“小家伙很懂事,知道我们忙,从来不哭闹,有时候还会帮我们拿毛巾擦汗呢。”说起可爱的外孙女,老董脸上笑开了花。
“进大棚就像蒸桑拿”
  7月3日早上10点,在德清新田农庄的展销厅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卖西瓜的佘国兴。尽管摊位设在室内,汗水还是浸透了他的衬衣。“你们来晚了,我们通常是在凌晨4点左右进棚摘瓜的。”听我们道明来意,佘国兴笑着说,他种了600多亩的西瓜和甜瓜,几十年了,最怕的就是度夏,“那么大的太阳,泥土跟烘烤过一样,踩上去烫脚。”佘国兴说,尤其是近几年采用了大棚栽培,“进大棚就像蒸桑拿”。为了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他们都是趁早晚温度不太高的时候进大棚摘瓜、除草。
  正说着,来了个客户要买几箱新品种的小西瓜,由于早上采摘的数量不够,佘国兴便掀开膜,领着我们钻进了西瓜大棚里。一进棚,大家就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包围了,一下子透不出气来,“你们快出去吧,大棚里的温度可能有45度左右呢。”佘国兴一边快速地选瓜、摘瓜,一边催促我们。
  而在天台县南屏乡敏寮村的杨梅合作社里,合作社理事长汤汪洋正在将采收的杨梅挨个放进小篮子里,然后用纸盒包装好。外面是近37℃的高温,虽然是树荫底下干活,但汤汪洋仍时不时要抹去一大把汗,身上的衬衣早已完全湿透了。
  时间还只是早上8点,但汤汪洋却已干了近4个小时的农活了。“这些天越来越热,我都是4点半就开始在山上采摘杨梅了。”汤汪洋指指地上大筐里堆积的杨梅,“这就是我们早上的成果。”
  把第一批的杨梅全部包装后,又把包装好的几百个杨梅礼品盒搬到早已在等候的卡车上,汤汪洋拿起水壶大灌了几口水,又准备上山了,“山上的小工们还在采摘,我必须去帮忙,顺便把采好的杨梅赶紧运下来,包装好及时运出去。”
  汤汪洋告诉记者,由于杨梅采收期很短,到7月7日就基本结束了,所以今年能不能获利,就全看这几天采收的成果如何。“每天看着几百箱杨梅运出去,就算是再热我也不在乎了。”汤汪洋憨厚地笑着说道。
“衣服上每天都会结一层白白的盐花”
  7月2日傍晚6点多,记者在杭州市屏风街农贸市场见到了来自杭州笕桥镇同心村的菜农郭梅。黝黑的皮肤,满脸汗渍的她,已经在这个闷热的菜场里呆了12个小时了,隔着老远,就能闻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浓浓汗酸味。
  郭梅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带来的200公斤蔬菜已经快卖完了,而且价格也不错。
  “想要卖个好价钱,主要靠新鲜,还得赶早了来卖。”郭梅告诉记者,为了保持蔬菜新鲜,自己的菜都是当天采摘的。为此,每天凌晨3点多,她就到自家菜地里将小白菜、丝瓜、番茄、茄子等蔬菜收割下,清洗干净后装上电动三轮车,用湿布盖好,赶上一个小时的路程,来到农贸市场。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市场里没空调、没窗户,只有顾客通道上几把电扇,偶尔吹来的几丝凉风只是“杯水车薪”,而人来人往,拥挤嘈杂的环境更加重了这里闷热的气氛。仅几分钟,汗水就从记者身上的每个毛孔冒了出来,而郭梅要一直呆到晚上7点。
  “和田里劳作相比,这还算好的。”郭梅告诉记者,夏季田间管理难度大,自己得越加小心照看蔬菜,清除死叶、浇水、防虫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浇水相当辛苦,天气越热,浇水次数也增多。而为了避免被太阳晒伤,每次下地劳作,她还得穿上长袖长裤,汗水就会一直顺着裤管流到鞋里,“衣服上每天都会结一层白白的盐花。”郭梅自嘲道。
  一天10几个小时的忙碌,只有中午来买菜的人最少,郭梅可以暂时打个盹。虽然赚得是辛苦钱,不过她对生活充满信心,“娃刚考上大学,这个夏天我要多种点菜,多赚点钱,给他买台电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