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像鸟儿一样飞翔

——记湖州“水江南”珍禽养殖园负责人曹炯

  •   两年前,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永福村建起珍禽养殖园,如今,养殖园让村民开了眼。“原来以为这是鹅,后来一见它飞了,又以为是天鹅……”村民凌福根瞪大了眼睛激动地说,“谁知道竟然是大雁!我们这里养起大雁来了!”
      现在,63岁的凌福根开始向一位小他25岁的“阿土哥”学习珍禽放养技术。“阿土哥”名叫曹炯,因为在参加湖州市第一届大学生创业网络交流时用了“阿土伯”的网名,一直被朋友们称为“阿土哥”。已过而立之年的“阿土哥”,如今在和一群禽鸟打交道,还因人工驯养珍禽的本事,上过央视。
    没有做成“龙虾王”
    “小时候,放暑假回乡下老家是最快乐的事,因为可以看到小鸡、小鸭。”2004年,曹炯辞去城里稳定的工作,与发小胡强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南浔区练市镇,开始了创业征程。
      练市镇新丰村的7亩虾塘,是曹炯“起家”的地方。然而,就是这块小地方成了他创业之初的“滑铁卢”。“当时,人们都吃小龙虾,对我触动蛮大的。我想,这个养殖技术应该不难,而且不愁销路。”曹炯和妻子商量决定,拿出结婚后积攒的5万元,开始“龙虾王”的寻梦之旅。
      然而,这个梦并不甜美。2005年的一个夏夜,台风席卷了曹炯的虾塘。“那晚大风大雨,防逃网的桩子都给吹掉了,虾全逃光了。”曹炯说,这一年的夏天,台风光顾他那里数次,最严重的一次竟然把他住的简易房屋顶都给掀掉了。在开了天窗的屋子里,曹炯坐在床边全身被雨水打湿,“当时想过放弃,太苦了”。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由于缺乏技术,曹炯给塘换水的管子没有安装筛网,许多野鱼籽都混入了塘内,成鱼后就与小龙虾争食,导致小龙虾发育不良,曹炯的虾塘亏损惨重。
      后来,通过慢慢摸索,曹炯的小龙虾开始正常产出,他还养起了野鸭、黑豚,并且通过胡强的营销,卖到了湖州当时人气极旺的湖鲜一条街。可随着湖鲜一条街的消失,曹炯“龙虾王”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穷小子拒接大订单
      2007年,几乎破产的曹炯遇到了余杭的鸭子销售商,要抛给他一份每月提供2000只鸭子的超级订单。在周围人看来,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真的很穷,和胡强两个人跑到街上想吃碗面,口袋只有2块5毛钱……”曹炯回忆起当时的困境还有些唏嘘。不过,面对那份救命的订单,他却做了令人吃惊的决定:拒接。
      “那个老板要的是填鸭式养殖的鸭子,和我的理念不一样。”都快没钱吃饭了,可曹炯还是坚持着什么……“我要创出自己的特色,采用放飞养殖方式”。
      全天候放养野鸭,这在当时的国内养殖业还是“天方夜谭”,可曹炯却一意孤行。他开始自己研究全天候野鸭放养技术,他的做法看似有些荒唐,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野鸭,并与它们生活在一起,“这是为了掌握它们的习性,这样就能在日后的驯养中让它们变乖”。
      可是,曹炯第一次放养的50只野鸭,在第一天过后一只也没有飞回来……
    圆梦“水江南”
      就在第二天的傍晚,“离家出走”的野鸭有部分回来了,虽然只有28只,却足以让曹炯兴奋不已,这让它看到野鸭全天候放养的希望。
      以后的日子,他更是时刻贴近它们,观察野鸭的一举一动。“我就纳闷了,它们为什么就不回来了?”曹炯的心里一直在琢磨着这些问题,整天呆在养殖基地,很少回家。“后来我发现,它们是小规模化的‘私奔’。”曹炯笑着说,野鸭的出逃一般都是一只公的带着两只母的一起走,他就琢磨出一套“放公不放母,放大不放小”的野鸭放飞养殖模式。
      2010年5月,带着自创技术,曹炯在八里店开辟了一块新乐园,取名“水江南”,除了野鸭,还养起了大雁。在园内的一片沼泽地里,有几座四面通风的茅草屋。曹炯站在水塘边击了击掌,一群大雁便从草丛里飞了出来。“第三代大雁都已经能飞了!”曹炯说。“茅草屋是给大雁产蛋的,沼泽地就是给它们嬉戏的,草丛是睡觉的……”谈到自己营造的这片禽鸟乐园,曹炯很是兴奋,这都是根据它们原来的生存环境模拟的。
      目前,“水江南”每个月向湖州一家大型酒店提供1000至1200只野鸭,占到基地出栏总量的50%以上。目前,该酒店与基地合作,正在建设“水江南”的主题餐厅。 郑嵇平
    曹炯在养殖园查看珍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