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从“菜园子”直通“菜篮子”,难吗?

浙江开展农商对接活动的实践和启示

  □本报记者 陈鎏琰
  什么样的农产品特别受到消费者和商家的喜爱?什么样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6月28日在杭州举行的2012年浙江省农商对接大会给出了一个答案:从“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的农产品,更优质、更安全、更实惠的农产品。
  一直以来,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被认为是卖难买贵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流通环节,从2004年开始,省农业厅会同省、市商贸部门每年共同举办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销(农商)对接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今年已是连续第九年举办这一活动。
农商对接让“两头”满意
  由于农商对接解决了农产品产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本次活动吸引了近百家来自上海、南京以及省内商贸流通企业、高校后勤的采购商代表和驻杭部队后勤系统代表,有200多家农业企业参与其中,集中展示了近8000种无公害农产品。
  在对接活动上,省内外客商代表专程赴慈溪实地考察蔬菜、杨梅生产基地,通过与农业企业零距离的接触,进一步了解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新昌,客商们对大佛龙井、小京生花生、高山蔬菜、蓝莓、芋饺、香糟鸡、玉米饼等独具新昌特色的农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观看展板和实物,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洽谈。省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国英告诉记者,她们看中了新昌小京生、玉米饼等农产品,已经同当地几家企业初步谈定了供销协议。
  28日上午,在遂昌张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展柜前,桐乡市副食品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沈伟学饶有兴致地了解该公司的农产品。“像沃尔玛、联华等大超市都有其专门的进货渠道,对我省各地优质农产品都很了解,而我们这些地方性的市场和超市,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得知哪里有好的农产品,也错过了不少优质农产品。”沈伟学告诉记者,这样的农商对接会,正好为他们带来了急需的农产品供应信息。
  客商满载而归,来参展的农业企业更是收获颇丰。新昌县宫廷黄鸡繁育有限公司的养殖示范基地是本次客商现场考察点之一。“我们的鸡都是放养的,自由觅食,并在玉米、稻谷、小麦等喂料中添加了中草药,不但肉质细嫩,还具营养保健功能。”公司总经理石孟达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客商介绍。也正是如此优秀的品质,让花中城大酒店等几家高档酒店立刻同他达成了初步的供货意向,石孟达的鸡也正式进军杭州市场。
  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共达成合作意向58个,金额达5.7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表示,我省开展农商对接能够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可以极大拓宽农产品销路,有利于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也能激励农业企业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产品流通“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省一直把构建产销对接平台作为全省优质农产品开发和销售的着力点,不断做大做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农产品更好更快进入市场,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记者了解到,农商对接、农业展会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已成为我省促进农产品高效、安全流通的“三驾马车”。
  5月11日上午,在上海中华老字号菜场——三角地菜场水电路店的入口左侧,德清县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中心就在这寸土寸金的上海扎下了根。“几乎所有的德清名特优农产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德清县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德清农产品与三角地公司的产销对接,搭建了德清农产品直接进入上海市场的渠道和平台,提升了德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德清是我省“内建基地、外设窗口”大军中的其中一员。自2007年,我省提出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以来,除了省级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开张营业,更多的市、县(市、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也迅猛发展起来,有的还走向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造当地农业品牌的有力推手。截至2011年5月底,全省农业部门联系的以销售本地优质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达160多家,其中门店在市内的为118家,省内外市的为17家,共有28家把“中心”开到了省外。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省连年举办和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展览会、产品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各地共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60多个,现场销售额达12亿元,合同订货总额达150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9亿元。特别是由省政府主办、省农业厅承办的“浙江省农业博览会”、“浙江(上海)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农商对接呼吁常态化
  虽然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仍然交替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农民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外,目前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方式还是走农户生产、大户收购,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企业(市民)采购的途径,中间环节很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刘武曾作过调研,农产品要从农民手中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4-5个流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人员成本、资金成本、利润等等,其中物流成本占了50%以上,直接压缩了农民利润,提高了消费者支出。他认为,只有减少流通环节,使农商之间实现零距离,并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等措施,使农商对接实现常态化,才能达到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兼顾。
  省农业厅优农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就机制方面而言,建立农产品产销(供需)信息平台,是农商对接常态化的有力措施。令人欣喜的是,在本次农商对接会上,我省已对此作出了有益尝试:主办方收集了近400家农业企业的近千余产品信息和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生产企业信息,编印了《2012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供货信息册》,并录入数据库,同时还将大型超市、餐饮酒店及高校后勤的有关需求信息、市场动向在农民信箱、中国农业网、杭州商贸网上予以公布,为农商对接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专家建议,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还应鼓励多渠道发展大型农产品储备设施、流通设施和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流通主体,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订单农业”;同时要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以此建立健全农商信任体系,保护农民与消费者的权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