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农产品价格,潮涨自有潮落时

  5月下旬以来,大蒜价格涨势明显涨幅较大,在短短半月时间内,很多地区的大蒜零售价从每公斤4元涨到8元左右,收购价也涨了50%以上,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
  其实,有涨有跌,这是最朴素的市场经济规律了。尤其是现阶段,我们还处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发展阶段,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不可能都有精准的布局和准确的市场信息,也很难实现定向定量生产。农民对市场的判断仍然是根据眼前的市场是否充足、是否能赚钱,因此,便会出现有利可图时,众人皆趋之,无利可图时,众人皆避之。结果是,在这过程中,农产品的价格也就跟着起起伏伏,涨涨跌跌,犹如“过山车”一般循环往复。
  这样的起伏涨跌,短期来看会对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若是做一个较长阶段的分析比较,大体又呈现一种平衡,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起伏跌涨,都会在市场的自然调节之下趋于平稳。
  公众对农产品价格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为价格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关注“三农”的人,有时候会觉得颇为矛盾,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希望价格高些,但从消费者角度上看,又希望价格能便宜一些。
  我们的生活,就在这样跌跌涨涨之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来,餐桌逐渐丰富,品种逐渐增多,市场上的农产品,“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吧。
  当然,在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上,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服务仍然很重要。比如生产环节的布局,流通环节的管理,供求信息的发布,价格风险的预警,等等。政府部门工作到位了,再加上市场规律的自然调节,短期的价格波动就没什么可怕的。
王玉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