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主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30名教育专家把脉中国教育改革。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指出,农村学生在高校属于弱势群体,应给予特殊招生照顾,在高考招生时,对其单列招生计划。
去年,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首次推出针对欠发达地区考生的试点方案,要求申请人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和生活。文东茅说,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改革动向,可以拓展到高校的高考招生计划中,“重点大学可以把各个省的招生计划分为N+X两部分,N按高分到低分录取,X专门留给农村学生和寒门子弟”。
文东茅解释,现阶段,仅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已不能保障教育实质上的公平。而此举正是为了“保障实质上的公平”,增加农村学生向上发展的机会。
他还用调研数据来“说话”:北京8所高校中,农村学生平均所占比例是12%,而“985院校”占比仅为1.7%。“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原因是高考分数的高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平均相差40分左右。”在去年通过清华自主招生初审的考生中,只有不到三成考生来自农村。文东茅说,我们的教育如果还是唯分数论,弱势群体永远是弱势的,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X这个数字一般不会很大,可以是2%,可以是3%或5%。这样能直接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又不会影响招生质量。”文东茅建议N+X方案可先试点,再全国推广。
(摘自《新快报》 陈红艳 刘颖/文 2012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