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国之大医”吴阶平中南海从医二三事

  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阶平,被称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曾是周总理医疗小组的组长;曾主持、参与过许多位中国领导人的医疗会诊;还曾被派往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其元首治疗。高士其基金会秘书长高志其撰写的《大医赋》中称吴阶平为令人敬仰的“国之大医”。
出任“中央领导保健小组”组长
  1917年除夕夜,吴阶平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殷实之家。父亲吴敬仪是位思想开明的实业家。中学毕业时,父亲为吴阶平选择了从医的道路。后来,吴阶平的姐夫、大哥、弟弟都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了医学道路,并且先后考入了著名的协和医学院,吴家也成为国内知名的医学世家。
  1942年,吴阶平以优异成绩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在著名泌尿科专家、归国华侨谢元甫教授的引导下,吴阶平进入泌尿外科领域。1947年,经谢元甫推荐,吴阶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希望他能留下来。然而,吴阶平却婉言谢绝了。原因很简单:他要回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泌尿外科。
  1948年12月1日,此时正是平津战役期间,吴阶平乘小型客机冒险回到了北平。
  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吴阶平在医学上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1967年1月,周恩来总理批示中南海门诊部找吴阶平商量,拟出一个为中央领导干部健康服务的具体办法,并决定成立“中央领导保健小组”,由吴阶平任组长。就这样,吴阶平开始全面承担起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成为周恩来总理在领导医疗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为周总理做手术
  吴阶平对周恩来总理有着深厚感情,从1957年起,他在总理身边工作了近20年。
  1972年5月12日,周总理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红血球超过正常值。1972年5月19日,经过专家们会诊,诊断出周总理患了膀胱癌。当时,负责周总理医疗工作的是中央领导小组及其领导下的一个医疗组。医疗组除了给周总理治疗外,还要将周总理的病情报告给中央领导小组,然后再由他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中央领导小组的成员是叶剑英、张春桥、汪东兴。吴阶平是医疗组组长,医疗组成员一致认为,为控制病情,需尽快动手术。而中央领导小组却认为,周总理年事已高,又有心脏病,主张用中医保守治疗。因此,手术报告迟迟未能批转下来。
  1973年1月13日凌晨,吴阶平收到“总理出现肉眼可见血尿”的通知。于是,医生们拿着周总理的血尿试管、化验单,驱车直奔西山叶剑英住处。叶剑英看后赶紧报告了毛泽东。于是,中央终于批准为周总理动手术。
  在对周总理进行膀胱镜检查的前一天,医疗组接到“为了慎重起见,做检查、观察和治疗要分‘两步走’”的指示。吴阶平认为,分“两步走”,很可能永远没有第二步了。于是,他对邓颖超说:“如果我在检查的时候看见有一块小石头,能顺便拿出来,是否还要留着等着走第二步?”“当然就顺便拿出来了。”邓颖超说。
  手术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总理的病情。但从1973年10月开始,周总理又连续出现了血尿……
  1976年1月7日晚,弥留之际的周总理微微睁开双眼,当他看到守候在床边的吴阶平时,非常吃力地说道:“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这是周总理生前最后一句话。8日9时57分,周恩来总理溘然长逝。
参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
  吴阶平一生中参与的特殊任务不计其数,其中最特殊的一项,便是对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工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由于毛泽东生前号召火葬,是中央政治局里第一个签字的领导人。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要保护遗体,让各界人士参观、吊唁、瞻仰,时间定为15天。因此,医务人员只对遗体做了一般性处理,注射了一些甘油、酒精和福尔马林等。
  但到了9月10日,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又决定永久保存遗体,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群众瞻仰。这给医务人员出了一个大难题。要永久保存遗体,死后两小时就要进行尸体解剖,取走内脏,注入防腐剂、凝固剂等,如今已经失掉了彻底处理的时机。
  针对遗体保护工作的难度,中央决定成立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吴阶平是9月11日得知新任务的。后来,他曾回忆说:“我虽然承担过多次重大医疗任务,但对这次的任务却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充满自信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不多,实际上还没有成熟的科学方法。”
  9月18日追悼会结束后,中央要将毛泽东遗体转移到代号叫“769”的地方。由于这件工作责任实在太大,所以谁也不敢确定到底应该用哪种办法合适。几经讨论,专家们最终决定按照北京专家的建议,暂采取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办法。
  从1976年9月到1977年8月,吴阶平等人在地下室工作了整整一年,执行这项代号为“一号任务”的特殊使命。正如《吴阶平传》里的评价:“使他身体保持平衡的杠杆两端,一头是他精湛、高超的医术,另一头则是他的政治敏感与审时度势的本领。”
  (摘自《党史纵横》王梦悦/文2012年第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