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浙江农业盛开“科技之花”

  5月的田野,生机勃勃;5月的田野,令人向往。
  近年来,浙江农民不仅种田越来越轻松,而且从田里“淘”出的金子也越来越多,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应用。我省陆续启动“水稻产业提升”等项目,水稻单产稳步提高;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农机装备数量的迅猛发展和农机作业领域的拓宽,使机械化作业替代了一半以上的体力劳动……如今,一朵朵“科技之花”让浙江田野分外妖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尝到甜头的浙江人更是欣喜不已,要用最前沿、最实用的现代科技书写浙江现代农业新篇章。
浙江香米完胜泰国香米
  很多人喜欢吃泰国香米,其实,如今香米已成为“国产货”。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告诉记者,依靠科技进步,浙江已经有了自己培育的高档香米,口感和米质完全可以取代泰国香米,而且产量也比泰国香米高。
  水稻育种,我省一直居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其中胡培松主持的“系列优质香稻品种培育利用”项目还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的推广应用,充分释放了我省粮食生产潜力。2011年,我省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达到每亩415公斤和781.6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1.4%。特别是我省自主培育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良种,具有抗倒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性,2011年,“甬优12号”实际亩产量突破了900公斤。
  事实上,科技的能量不仅仅体现在粮食生产领域。“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了农业科研方向与重点的调整,目前已在蔬菜、农业生物、食用菌、水产品加工、植物病毒与组培、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等农业重点领域,组建了13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各类科技创新人才608人。低芥酸油菜、新品种蔬菜等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科技应用在农林牧渔领域都得到了极大体现,在湖州,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为全省30多家主要渔用饲料厂等提供技术依托,先后开发成功了翘嘴红鲌、红螯螯虾等10多个国内外优良高档养殖新品种,累计生产、放流、销售鱼虾苗种35亿尾,实现利润1000万元。
  随着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效应正在逐步放大,目前全省已重点培育发展了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等十大涉农高新技术产业。
  为提高农民的科技运用能力,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诸暨为例,2011年诸暨共培训农民28029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5010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6478人,全年共投入培训资金800多万元。农民王建运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他的蔬菜加工厂现有固定资产600万元,产值900万元。他还积极扶持和培训当地26户发展种植蔬菜,目前已发展到600户,当地农民着实从中尝到了甜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致富油”产量增十倍
  油茶籽油,因其可媲美橄榄油,被农民称为“致富油”。“江山有良好的油茶资源,但受制于技术,品种选育有一定的困难,野生油茶产油量也仅每亩3至5公斤。”江山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主持的“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项目,为江山市雪中送去了碳。该技术使油茶每亩产油量骤升至30—50公斤,实现了油茶优良品种无性扩繁规模化。连续几年来,亚林所为江山提供技术支持,建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使江山成为全国油茶产业佼佼者。
  嵊泗县有“贻贝之乡”之称,但人工育苗技术长期难以突破。从2007年开始,该县聘请专家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开展厚壳贻贝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并于2009年取得突破,育得优质苗种7亿多粒,使厚壳贻贝从原先的零星散养发展到现在的5000亩,占养殖总面积的25%左右。
  与江山、嵊泗一样,通过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我省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围绕优良品种引进选育、产业化种养技术集成、农产品贮运加工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项目,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软件有了保障,硬件同样不甘落后。日前在衢州市衢江区西垄口村农民周云麟家的承包田里,记者看到,不用一个小时,一株株青翠的水稻秧苗就被插秧机整齐地插到了3亩水田里。周云麟感慨地说:“真神了!要是家家都用机械插秧,我们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劳累了!”
  在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周云麟一样,在农业机械的辅助下轻松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采取农机补贴等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省农业厅农机局工作人员介绍,到2011年末,我省农机总动力已达2460余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9583台,联合收割机18399台,水稻插秧机7606台。
“娇弱”杨梅运千里
  杨梅好吃,但很难保存及运输,不要说走出国门,走出省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省又是全国杨梅第一大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如何才能将这“娇弱”的杨梅送到千里之外,让远方的朋友大饱口福呢?
  仙居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用于杨梅的冷链物流技术。去年,该县步路乡大学生“村官”余祎啸创办宇丰公司,用上了这项最新科技。现在宇丰公司拥有15辆冷藏车,日均运输能力可达6万公斤,杨梅运输全程处于5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中,即使长途运输也能保持新鲜度。“现在,我县还开发了杨梅酒、梅汁饮料等,并在杨梅栽培、品牌包装、加工营销及果园观光等方面做文章。”仙居县农业局局长杨赛中说。
  近年来,松阳县的茶产业发展迅速,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茶产业,但松阳茶人并不满足于现状,通过与娃哈哈等茶饮料企业合作,引进茶叶加工流水线,并邀请茶叶加工专家对茶农进行培训,松阳的茶叶深加工已进入了常态研发与终端产品生产的成熟阶段。“正是我们多方面引进应用茶叶加工科技,令我们松阳的茶产业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松阳县农业局茶叶专家卢良根感叹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