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茹
本报讯 4月26日,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浙江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5%以上,努力在水产种业发展、产业支撑能力建设、转化应用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表示,科技创新是确保我省海洋经济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是推进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选择,目前我省已进入“以亩产论英雄”的时代,要把产业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和现代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才能不断提高渔业的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渔业的抗风险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渔业发展之路。
根据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省要新建一批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良种场和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掌握一批支撑海洋与渔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模式,建成一批先进科研中试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十二五”,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重点工作将围绕加强产业技术支撑、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现代水产种业发展;实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技术保障工程,加快推进海洋管控、海洋环保和防灾减灾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实施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海洋生物、海水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
会议要求,下一阶段我省海洋与渔业发展要在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海洋方面要加强监视监测手段、评价体系、评估标准等支撑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应用,渔业方面要加强水产选育种、高效生态综合生产技术和渔业资源环境调查评估等研究与应用;要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上有新突破,要提高立项针对性,建立“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良性立项机制,要建立转化新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养新型职业渔农民和推广服务人员;要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新突破,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