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实现总经营收入65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农村三大主题市场都表现出稳健向上的积极态势。
春耕农资市场货足价稳销售增
一是从总体看,春耕期间主要农资商品需求基本稳定。预计春耕期间需求化肥125万吨(实物量,下同),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尿素33万吨、碳铵33万吨、磷肥16万吨、钾肥3万吨、复合肥(含专用肥)40万吨;农药需求约2.8万吨;大棚膜、农地膜需求2万吨。
二是价格持续高位徘徊。受生产成本上升和节能减排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内化肥价格震荡上行,尿素批发价一度达到每吨2350元,接近金融危机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头两个月的批发价略有回调,但进入3月又有抬高,上中旬价格持续徘徊在每吨2170—2200元,后期短暂下调至每吨2140—2180元后,随着中农等个别销售商大量集港,又迅速振荡上涨至每吨2220—2260元。零售价也一直在高位徘徊,据对我省基层农资商品零售价格监测,2月初我省尿素平均零售价每吨2330元,3月份略有调高。
三是供应充足服务再提升。预计全省供销社系统化肥可供总资源138万吨,其中尿素36万吨、碳铵35万吨、磷肥18万吨、钾肥4万吨、复合肥45万吨,可基本满足省内需求。农药库存总量约1.5万吨,可供春花作物对口用药2500吨,可防治面积3000万亩次左右。农膜可供2万吨,也可满足市场需要。与此同时,今年3月,省供销社联合农资流通协会、浙江农资集团作出了“农资供应服务十大承诺”,全省首个农资咨询官方微博及96318农资服务咨询热线也正式开通,全省供销社春耕生产服务不断深化和提升。
农副产品购销两旺渠道畅
今年以来,类似“向钱葱”等农产品价格爆涨现象时有发生,在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扬的大背景下,我省各级供销社在原有农超对接模式、配送中心模式、产销一体化模式、展示展销模式、农批市场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构筑新供销农产品流通体系,努力化解“菜贵伤民、菜贱伤农”问题,并取得较好成效。据统计,一季度全省供销社系统向生产者直接购进农副产品3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此外,全省供销社系统2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销售农产品28.5亿元,同比增加29.2%,其中通过产销对接和进驻农批市场消化的超过一半。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旺盛要求高
据统计,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拥有各类日用消费品零售商场及综合超市71家,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的零售商场有39家,经营着100多个大类8万余个商品;拥有57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和11家医药经营企业;拥有各类连锁总店234家,门店总数达2.8万家,覆盖了8成以上的农村行政村。
据统计,一季度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0.4亿元,同比增长9.8%。并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乡村市场消费旺势远强于城市,一季度全省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为84亿元,同比增长8.4%;县以下乡村为6.2亿元,同比增长31.8%;二是消费行为和购买方式发生变化,消费流向主要集中在集镇超市和就近的连锁网店;三是农民在商品的购买上更求档次和品位,农村消费日趋多样化和品质化。
孙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