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突然爆红网络,被恶搞涂鸦,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脚踏摩托……网友戏称“杜甫很忙”。如此“戏说”一个伟大的诗人虽没有太多恶意,但也不妥。那么,真实的杜甫是怎样一个人呢?
打猎唱歌的公子
人们所熟悉的杜甫生活颠沛流离、体恤民间疾苦,但那仅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实际上,杜甫是个“官二代”,前半生过得很潇洒。
712年春,杜甫降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族,父亲杜闲历任兖州司马、奉天县县令,杜甫曾自豪地称他们家祖传的职业就是当官。
杜甫7岁出口成诗,15岁时,写诗就小有名气了,但他还是像小孩子一样顽皮,每天要爬树,他写诗回忆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另外,他非常喜爱武术,击剑骑马射箭无所不习,自称“酒酣击剑蛟龙吼”,并非我们印象中那种多愁多病、文弱瘦削的形象。
青年时期的杜甫衣食无忧,周游天下,喝酒打猎,生活放荡无拘。他春天登高唱歌,冬天呼鹰狩猎,喝高了看世人,个个都是俗物(“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后来,他到了洛阳,在自家祖陵所在首阳山下,建了一座庄园,一边读书一边与当地人士交往。744年3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当时,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比杜甫大11岁;杜甫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他追随李白一起漫游,访道士,登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后来,高适也来了,三五友人一起,追鹰逐兔,纵酒高歌。这段时间杜甫基本就是在打猎和唱歌中度过的。
对妻专一的“情圣”
杜甫留传后世的诗歌约1500首,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圣”,梁启超却称他为“情圣”:除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他一生对妻子忠贞不渝之情。在历代诗人当中,他诗中“妻”字出现的频率几乎是最高的,出现“老妻”、“瘦妻”、“妻孥”的地方有20多处。
玩到30岁时,杜甫才在洛阳娶19岁的杨氏为妻。他的岳父是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负责掌管钱粮。杨氏跟杜甫结婚后,至少生过七个儿女。
然而,好景不长,杜甫成婚后没几年,他的父亲过世,经济来源一下子没了,生活日益穷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妻子儿女安顿到鄜州之后,自己去投奔唐肃宗。公元759年,关中大旱,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携家带口开始了10多年的漫游生涯,饿着肚子走遍了半个中国。
辞官之后,杜甫的生活更穷困了。但再苦、再穷,杜甫都没有抛下过杨氏。在同谷(今甘肃成县)落脚时,杜甫一家饥寒交迫,他写了悲伤的诗句:“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冻,为了妻儿,杜甫不得不拣拾橡树果子、挖野芋头为食。
晚年穷困潦倒
后来,杜甫一家流落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旁的一座古寺里。杜甫写诗记载当时的困窘: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子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不顾父子之礼,吼叫着让父亲去找人讨饭。
万般无奈,杜甫只好向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助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粮食来接济他,邻居们又送了他一些小菜,解了燃眉之急。
接下来,杜甫的日子好过了些,节度使严武欣赏他的诗才,聘他入幕府当参谋,后来还为他向朝廷申请了一个官衔,叫“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称他“杜工部”。朋友尹裴冕等人还为他筹资,在浣花溪上游修了几间茅屋,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此时杜甫年过半百,杨氏40多岁,两人结婚已经20多年了,杜甫常和妻子下棋、划船,其乐融融。
公元765年,严武患病死于成都,杜甫携妻儿乘船离开成都到了夔州。59岁那年,杜甫本打算到郴州投奔族舅崔伟,结果死于途中。杨氏悲痛万分,变卖衣物,东筹西借,才在平江草草安葬了杜甫。于是,杜甫留给后人的标准形象,只是怜悯地看着天下苍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悲苦老人。
(摘自《新商报》、《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