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本报讯 4月15日上午,在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内,15条外形似龙、长着“铜头铁尾”的扬子鳄,分别从15只纸箱里缓慢爬出,游向池塘,今后它们将自行觅食、筑巢、繁殖,自在地生活在保护区近400亩左右的湿地里。到5月底,该保护区放归的扬子鳄将达到120条。这是长兴扬子鳄首次放归自然。
鳄鱼与恐龙是近亲,是迄今被发现活着的最早、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七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之一,是人类研究和揭示自然奥秘的“活化石”,与熊猫一样被视为“国宝”。据专家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扬子鳄野生种群不足100条,分布在安徽宣州地区和我省的长兴西部地区,野外活动范围不超过500平方公里。
据我省扬子鳄保护及放归工程专家组组长、浙大生命科学院教授方盛国介绍,扬子鳄长期处于小环境近亲繁殖,种群容易退化。放归自然是为了培养它们的野性。今后,这些放归的扬子鳄将担负起繁衍优质后代、重建野生种群、复壮野生资源的重任。
据介绍,长兴扬子鳄保护可追溯到1978年。那年夏季,长兴尹家边村村委会在当地一个名叫“上八亩”的鱼塘发现了3条成年扬子鳄,便在鱼塘四周修筑篱笆,帮助建立生存避难所,后又在全省范围内收购了8条散落的扬子鳄,建立起长兴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当时负责管理的是终日为温饱劳作的农村志愿者,因扬子鳄以田螺、蛙、鱼、虾等为食,为解决这11条扬子鳄一年1300多公斤的“口粮鱼”问题,村民们通过向亲戚朋友、林场职工、城镇居民等寻求捐赠,终于让它们平安地生存下来。从此,这11条扬子鳄承载起种群繁衍的重任。历经30余年发展保护,至目前,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已有扬子鳄3117条,是国家林业局定点的扬子鳄种源自然繁殖基地。
扬子鳄寿命在80-100岁。方盛国说,这次放归的120条扬子鳄均来自具有远亲血缘关系的优质核心种源群,其中包括8-20岁的成年雄鳄10条、雌鳄30条,3-8岁亚成年雄鳄20条、雌鳄60条。每条放归的扬子鳄身上都带有电子芯片,可保证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准确无误地掌握雌雄个体的求偶、产孵场争夺及孵化、冬眠巢址的选择等行为,实现种群的动态监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