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和种鸭突然出现产蛋持续减少的临床症状,笼统地称为“鸭产蛋下降综合征”。引起鸭产蛋下降的原因有多种,如禽流感、大肠杆菌病、鸭瘟等传染病,还有气温的剧烈变化、环境污染和使用劣质饲料等应激因素。
但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产蛋鸭群陆续爆发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疾病的新型“鸭产蛋下降综合征”,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几乎传播到国内所有蛋鸭和种鸭主产区。根据疫病的病原或者病理变化,该病被命名为“鸭Tembusu病毒感染”或者“鸭传染性卵巢炎”。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调查,仅2010年就造成了45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浙江省是蛋鸭主产区,年存栏2500万只,肉用种鸭200万只,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
2010年6月开始,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就开始组织研究小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和诊断方法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潜心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确定了该病的病原,明确了疫病的流行特点和病原特性,建立了该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初步的防控技术方案,这为该病的疫苗研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新型黄病毒,与一种在东南亚蚊子和鸡体内发现的Tembusu病毒亲缘关系最近,故命名为鸭源Tembusu病毒,分类上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蚊媒病毒的恩塔亚病毒群。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大小约45nm,基因组全长11990碱基。调查发现该病毒可以感染各种鸭并引起发病,雏鸭和鹅体内能够分离到病毒,而番鸭和半番鸭则不感染。建立的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以在3-4小时内快速检测出病原。上述研究结果已经被国际著名学术 期 刊 Emerg Infect Dis、J virol、Vet Microbiol和 J Virol Meth刊载或者录用。
杜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