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省残联获悉,今年,我省将通过小康·阳光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托(安)养、特教、就业创业、扶贫、安居宜居、文化健身、维权、志愿服务十大行动,确保年底前,全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7%,60%以上的县(市、区)创建成为扶残助残爱心城市。
据悉,今年,我省将制定并实施针对就业年龄段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助政策,对困难残疾人实施基本生活物价补助;将深入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完成助听、助行、助明等康复服务1.8万人的年度指标,为1700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扩大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覆盖面,将二级重度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逐步纳入托(安)养范围;将推进特殊学校规划建设,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为1.5万名残疾学生提供助学服务;对残疾人实行就业优先,帮扶1万名残疾人就业创业,探索开展残疾人就业岗位预留试点工作;把低收入残疾人纳入省政府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为1万名残疾人发展种养业、个体工商业和加工业提供帮扶服务,并推动各地创建省级扶贫基地,辐射带动1万户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做好农村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作,为3000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建立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参赛、就学等保障的长效机制,争取更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伦敦残奥会;加强残联维权机构与信访队伍建设,在30%以上县(市、区)残联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助残志愿者注册制度,使得全省注册的助残志愿者达到5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