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自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我省已完成换(发)林权证面积8654.5万亩,林权证换发率达96.8%;换(发)林权证425.9万本,占应换(发)林权证的99%;签订责任山承包合同143.9万份,合同签订率达97.5%,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省份之一。当前,我省要创新工作机制,深化配套改革,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上获悉的。
近年来,我省按照兴林富民要求,以明确林权主体、规范林权管理为基础,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集体林权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极大激发了广大林农发展现代林业的积极性,呈现出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林改,全省林业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涌现出了一大批林业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林业产业集聚区,去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达3155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林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8%以上;林农责任主体意识明显加强,实现了生态建设由“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面积增加16.94万公顷;山林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林改以来全省共调处解决各类山林纠纷9878起,落实争议面积25.8万亩,消除了不稳定因素,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会议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林区经济发展、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政策性、群众性强。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为此,我省要创新机制,深化配套改革,突出抓好“五深入”。一是深入推进林权主体改革,进一步明晰山林产权。各地一方面要重点对林地确权率、家庭承包率、发证到户率等进行一次“回头看”;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集体统管山均股均利工作,规范操作程序,科学制定股权分配方案。二是深入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林业发展活力。要推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林权交易市场建设,着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签订“订单”、山林入股等途径结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生产、质量控制、市场拓展、科技应用等能力。三是深入推进山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要提升发展林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业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四是深入推进金融助林,着力拓宽林业资金渠道。要努力增加林业信贷投入,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推进政策性林木综合保险。五是深入推进林权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维护林区和谐。要稳步推进林权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