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武钢养猪,国企转型岂能与民争利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钢铁 (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透露,今年武钢准备建万头养猪场,且年内就出栏。除了养猪,武钢还有许多设想,比如养鸡、种菜、卖盒饭、代家长接送幼儿园孩子、疏通居民家庭下水管道等等。
  国企钢铁巨头进军养猪领域,这究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辟蹊径谋求转型?从企业逐利的本性而言,武钢养猪似乎并无不可。眼下,钢铁产能过剩,严重供大于求。猪肉不但价格偏高,且国内市场需求大于供给。
  但武钢投入巨资,进军养猪领域,在凸显其创新乏力、转型困境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涉嫌不公平竞争,以及与民争利的现实写照。
  首先,武钢计划今年对非钢产业投资390亿元,包括建立“万头养猪场”等。须知,这390亿资金其实并不属于武钢,而是属于全民。且这钱本该用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现在武钢却用来投资副业,与国资委早就要求央企要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的精神背道而驰。
  其次,作为国企,武钢享有贷款、土地、补贴等政策优势,如今却要买地养猪,与贷款难、买地难、没有补贴的民企和养殖户竞争,其行为带有很明显的不公平竞争之嫌,有与民争利的味道。而武钢会否利用自己的国企地位,在“武钢猪”的销售上抢占有利渠道,进而部分地垄断当地的猪肉销售,也值得怀疑。
  再次,养猪业处于完全竞争阶段,必然伴随着风险。假设作为“外行”的武钢养猪亏损了,最后谁来埋单?
  武钢的困境反映了当下国企,特别是制造业国企的转型升级之难,摆脱困境要靠技术的创新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而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国企的自身改革,提高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靠养猪来突围,实在有违国企的社会责任,也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良策。
(摘自《广州日报》 2012年3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