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有句俗话叫“番薯是个宝,番薯丝吃到老”,这曾是山区百姓生活的写照。在许多文成人的记忆里,番薯粉丝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招待客人的,是民间酒席上不可或缺的“头盘菜”。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成粉丝这个出自山城的传统农特产品,通过改良和包装,逐渐走进各大超市,又通过文成10万华侨,以每年数千万元的出口额,销往欧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地的55个国家和地区。
说到文成粉丝,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浙江山哥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宪伍。
出生于1965年的金宪伍,早在2001年就立足文成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胆创办浙江山哥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开发生产地方特色农产品山哥哥牌文成粉丝和山茶油。如今,山哥哥牌文成粉丝出口意大利、荷兰等国,“山哥哥”商标已在欧盟和美、日、韩等地注册。
把上好番薯精制成粉丝
文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土壤条件,使得文成番薯块根肥大,淀粉含量丰富,是制作番薯粉丝的上好原料。
据该县农业部门统计,番薯是该县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为4.5万亩,涉及全县33个乡镇,总产量达1.75万吨,其中7成被磨成淀粉继而被加工为粉丝。
文成手工制作番薯粉丝,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将番薯刨丝水磨,滤去薯渣和杂质,取其淀粉调水,放入蒸笼内炊透成饼,至水池冷却转硬后,再经手工刨成粉丝晾晒,文成粉丝就此“出炉”。如今,在文成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家庭手工作坊的粉丝生产方式。而“山哥哥”等当地粉丝产销龙头企业,则已采用现代化流水线作业。
文成粉丝晶莹呈半透明状,煮、炒、火锅皆宜。经厨师配上海鲜时蔬等佐料精心烹饪,摆上餐桌的粉丝不断条、不浑汤,柔韧适度,而且口感细腻,十分可口。文成粉丝因此连续四年获得省、市农博会金奖,并被认定为温州市名牌产品和温州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品牌农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漂洋过海
伴着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文成人,文成番薯粉丝走进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10多个省市,并远销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漂洋过海后,文成粉丝身价暴涨,由原来每公斤4元人民币飚升为4欧元。据悉,“山哥哥”企业的粉丝年出口额达上千万元。
一次,浙江山哥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赴德国科隆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公司携带的番薯粉丝备受客商关注,一位荷兰客商与公司当场签订了600万人民币的订单。在这次博览会上,公司董事长金宪伍还了解到,番薯粉丝在欧洲市场每公斤可以卖到4欧元,而且非常畅销,于是他有了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直接把粉丝卖给外国人的想法。
文成粉丝畅销海外,还引来了“甜蜜的烦恼”。2006年,文成一家粉丝出口企业发现,在意大利、德国、荷兰等海外市场,山东、福建产的番薯粉丝也叫“文成粉丝”,并且在华人区叫卖。为此,文成县政府牵头设立了浙南薯业产销合作社,并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文成粉丝”证明商标。2008年6月,“文成粉丝”经核准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据文成县工商局负责人介绍,这枚商标实现了温州市证明商标零的突破。根据WTO相关条款,“文成粉丝”由此在WTO框架下享有了与驰名商标同等法律保护,并在国内国际获得重点保护。文成很快就从这块金字招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2008年9月,浙江山哥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为首批商标许可使用企业,获许100吨包装量,涉及金额100多万元。
取得农产品出口自主经营权后,浙江山哥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不仅自己赢得外销的主动权,还惠及乡邻百姓,通过扩建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带动种植基地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县33个乡镇及泰顺等周边县建立了1万多亩番薯基地,并与500多家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番薯 (淀粉)收购合同,合同标的额近2000万元,惠及当地7000多户农户。“山哥哥”公司多次获评市县优秀和十佳农业龙头企业,金宪伍本人也先后荣获省级优秀农村经纪人、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和温州市第一、二届优秀乡土人才、县级劳动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