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村学生,上学路是否好走?

  □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胡晨敏 朱理江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发生的“校车事件”让不少家长甚为揪心,在付出惨重教训后,孩子上下学和校车运营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相对于城市便捷的交通来说,农村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也不少。距离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我省农村孩子的上学路是否好走?近日,记者来到衢州、景宁、德清等地,和孩子们一起走了趟上学路。
这里的学生好幸福
“长鼻子”校车接送,贫困学生还免费
  王月是德清县育才学校小学二年级学生,每天早上6时45分,她的妈妈会准时送她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公交站台,等着黄颜色的“长鼻子”校车来接她上学。在德清县,和王月一样乘坐校车上下学的学生共有5958名,年龄都在12周岁以下,他们来自德清县23所公立小学和包括育才学校在内的两所民工子女学校。接送学生的包括14辆“长鼻子”校车在内,共有79辆专用黄色校车,由司机们每天分两次或者三次接送学生上下学。
  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德清县早在2005年就开始关注学生的乘车安全。2005年开始,该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多数乡村小学被撤并,家住农村的学生要到镇上上学,为此,县里专门出钱,由教育部门委托公交公司接送。2009年,德清县政府斥资2000万元购买79辆校车专门接送小学生,并专门成立了负责学生接送管理的公司永安学生交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招聘专职司机。据了解,校车司机除驾驶业务、品行要求比一般客运司机高之外,公司平常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最常说的就是“慢行”,无论空车还是载着学生,时速都不能超过60公里。
  据了解,德清县专门设立每年400万元的学生接送营运补贴专项资金,用于校车公司的运行补贴,学生每人每次乘车只需支付一元钱,贫困学生免费。2011年8月,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车试点工作,德清县被列为全国6个试点地区之一。
同样的上学不同的路
离校最近的孩子也要走上半小时
  相比之下,同为二年级学生,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中心小学的苏江上学路就艰难了许多,每天上学,他都要走40分钟崎岖不平的山路和坐15分钟公交车,才能到学校。
  下午3点40分,最后一节课结束,学生们排队从校门走出来,苏江是其中一个。十几分钟后,一辆公交车驶来停下,老师组织孩子们陆续上车。学校的一位老师说,学生放学后能选择的只有两班车,3点50分和4点30分的。如果错过了,就搭不到车了。当地村民说,正因为这样,这些公交车时常超载。
  车子开了15分钟左右,到达大门里站,苏江就下了车,从车站到他家还有5里路,要走40分钟。苏江走过了几条田间小路后,前面就是弯弯扭扭的山路,凹凸不平,山路旁是一条小溪。下了雨,溪水显得有点急,路也很湿滑,而且路的宽度还不足半米。路途中,苏江还要走过一条跟肩膀同宽的木板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学校的一位老师介绍,该校现有学生400余人,有不少外村的学生。现在仅有几路公交车经过中心小学,但公交车只停在大道上,回家还有长长的路要走,“最近的孩子也要走上半个小时”。
学生安全受关注
愿他们的上学路越来越好走
  孩子们上下学安全让家长放心不下,于是不少“黑送子车”、看护班等在农村冒了出来。
  21日6时30分,景宁县标溪乡标溪村里不少捂得严实、背着书包的孩子陆续走出了家门,被家长送到村口的一个看护班。6时40分,看护班已经聚集了近20个孩子,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6岁。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看护班,其实就是专门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并代为短暂照顾的保姆组织。标溪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周云就是看护班中的一员。他家住在标溪乡七里村,距离学校近5公里,由于父母都在打工,没法接送孩子上下学,村里又没有直接通到学校的公交车,所以只好委托看护班接送孩子上下学。
  家住诸暨市暨阳街道张庄村的周翔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在镇中心小学读书,每天上下学都要穿过镇里最繁忙的一个街口,而这个街口还没装红绿灯,孩子们每天都穿行在车来车往中,曾经出现过好几次学生被过路车辆撞伤的事情,让他每天都为自己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
  配备校车的确是一件能解决孩子上学路安全的好办法,但目前并非所有地方都有能力配置校车。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小学校长张伟民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学生路上安全,学校早在几年前就派老师护送学生过路口,而对于一些家离校较远的学生,学校都建议住校,这样孩子们的安全就得到了更多的保障。
  “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一旦出事,任何家庭都承受不起打击。”在诸暨市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在学校周围及一些易出事故的路口都设置了减速带等设施,并加大了路面监控和查处力度,“不仅学校和学生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学生们也要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愿农村学生的上学路越来越好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