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要保护进城农民的原有利益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大问题。
  他说,今后应该从三方面来加以解决:
  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近几年的进展非常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超过50多万家,同时,要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也是WTO‘绿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唐仁健说。
  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育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唐仁健说,应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要双轮驱动,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农民进城会涉及原有财产和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原来的承包地、宅基地在集体有的分配权、林地等等,要保护他们原有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带着财产进城。”唐仁健说。
  唐仁健还表示,乡村怎么治理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建立立足国情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机制,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
  (据新华网 2012年2月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