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在湖北一些农村调查发现,农民贷款难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说明农村的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县域的存款只有三分之一用在了‘三农’上,剩余大部分资金都流出农村、县域。而且现在农村金融网点少,农民要跑到县城去,贷款不方便。”湖北省委财办副主任吕江文说。县域贷款存款比例非常低,导致农民急需资金发展的时候,贷款困难、手续繁琐。“一般情况的话,我们确实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原因很复杂。毕竟农业是靠天吃饭,而且我们对农民的还贷能力有怀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业银行经理说。“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太大了。”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一位负责人深表同感,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对待农民的贷款申请都会非常谨慎。
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农村个人信用档案尚不健全,记录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仍然存在故意逃债的现象。一些银行、信用社因为害怕产生不良贷款,尽量拒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主要供给单位是农村发展银行。而事实上,它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
而国有商业银行方面,一方面提高了贷款的门槛,一方面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纷纷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
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向收益较高的或非农部门流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本来就资金匮乏的农村地区,反而资金外流严重。2010年末,全国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在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占比为25%左右。
(摘自《人民日报》 2012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