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上,湖州市副市长杨建新等分别作了典型发言,就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兴农,如何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如何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介绍了经验。今天本报摘要刊登其中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湖州市副市长 杨建新
近年来,湖州市通过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创立农技推广联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型农民培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81元,比上年增15.8%。
一、创建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高起点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湖州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了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浙江大学(长兴)农业高科技园区、浙江大学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中科院湖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两园区、两中心”的建成,为湖州市农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是多渠道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培育计划,湖州市全力培育粮油、蔬菜、茶叶、特种水产、畜牧、桑蚕、水果、竹笋、花卉苗木等10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建立了渔业、蚕桑两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立了国家油菜、蚕桑两大产业技术体系湖州综合试验站和浙江省农作物区试站;建立了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
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大力创建企业研发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目前,长兴茶乾坤食品有限公司、浙江久盛地板有限公司两家农业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湖州众旺禽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市已培育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23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58家;建立桑树、水产省级良种(种苗)场2个,畜禽等省二级良种繁育场10家,省级规模化水产苗种繁育基地3个。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成为农村产业化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营主体。
二、创立农技推广联盟,着力提高农技推广实效
2009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提出了建立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的构想,按产业组建由1个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产业联盟,创立了“1+l+N”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目前,全市组建了10个市级主导产业农技推广联盟和41个县区产业分联盟,已有558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加盟各产业联盟。
在各级产业技术联盟中,湖州共聘请了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10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8名专家担任首席专家组成员,选配了75名市、县区农技人员作为本地农技推广组成员。众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的加盟,以及市、县区、乡镇三级本地农技骨干的参与,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
湖州市还建立了一套农技推广服务责任制度,实行联盟专家组组长负责制,建立专家岗位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大批教授、专家走出高校院所,带着项目和成果驻企业、进农户,开展新品种的繁育与示范推广,推动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素质
一是创办湖州农民学院。2009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整合了浙江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电大、社区大学、乡镇成校和农技推广中心等教育资源,目前已有30多名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成为农民学院的特聘教授。学院实行“学历+技能+创业”的模式,强化实用实效;建立考核评估、动态管理机制,鼓励支持学员创业创新。农民学院现已开设纯农、涉农专业10个;在三县设农民学院分院,市本级设8个教学点,学生达到1392人。
二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分层递进培养机制。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和“两创”人才培养,结合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的实施,湖州市以农民学院为载体培育农村领军人才,以县农民学院分院和中职学校为载体培养骨干人才,依托乡镇成校培训一般实用人才,依托村(社区)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创新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培训机制,形成了相互结合、有机互动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培养模式。
三是打响“湖州农民专家”品牌。为鼓励和支持农业一线农民创新创业,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湖州市全面实施了农民专家培养工程,在粮油、蔬菜瓜果、茶叶、蚕桑、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加工和农业机械作业等8个专业领域,共评选出两批100名“湖州农民专家”。市政府对农民专家在技术培训、项目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倾斜,建立农民专家岗位绩效考评制度,市区农民专家实行岗位津贴制度,考评合格者每人月发津贴300元。农民学院成立后,湖州市把农民专家作为农业领军人才的重点对象来培养,经过几年的培养实践,农民专家团队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当地科技应用、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