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今年我省将深化农业“两区”建设

“两区”要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在2月1日召开的全省农业“两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和2月3日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强调,今年是农业“两区”建设的深化年,重点要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省农业“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已累计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5477.59公里;累计新建和修复机耕路3511.12公里,现代农业园区已累计新建各类大棚、喷滴灌设施和保鲜冷库15.51万亩、25.31万亩和19.61万立方米;在财政投入上,全省累计投入“两区”资金88.36亿元,吸引各类经营主体投入42.04亿元;在服务配套上,38个水稻主产县(市、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启动建设111个育秧中心,建成后供秧面积54.1万亩;建设130个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16.06万吨。全省已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2135家,其中2011年651家;同时,各地还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已累计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管委会(指挥部)15个,政府投资公司10个。
  截至去年底,我省已公布确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37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298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684个,已有15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7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考核认定。2011年全省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09个,面积123万亩。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分年度建设规划,2012年全省还将计划建设功能区1329个,面积105.3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功能区357个,面积64.44万亩。要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综合区和30个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围绕今年的农业“两区”建设重点,葛慧君指出,聚合力就是要整合相关资金资源和工作力量,同步推进设施建设、科技配套、业主经营、公共服务等,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等项目要主动对接、优先满足“两区”建设需求,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两区”建设,形成合力。健体系就是以健全“两区”管理运行体系为重点,加强“两区”产业体系、经营管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营销体系、服务体系等建设,确保“两区”持续、高效运行。出成效就是经过三年的建设,确保“两区”成型、见成效,在稳粮增收上要出成效,通过普及推广先进模式、先进技术、先进做法,提高粮食单产,涌现出更多亩产超900公斤的高产田;在设施改善上要出成效,农田水利、电网、道路、生产用房要配套,提高设施化、机械化的应用;在科技兴农上要出成效,全面应用优质良种,覆盖率要达100%,全面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先进种养模式,促进种养业融合发展;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要出成效,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向优势产业和产区集聚,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伸价值链,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在农业经营上要出成效,通过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鼓励发展订单生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集中连片和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水平,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