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解放军开进北京东交民巷,北京市军管会正式征用美、法、荷等国设在东交民巷的兵营,“丧失了整整50年的东交民巷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限期收回外国兵营
1950年1月6日,英国前驻北平总领事高来含发现“领事馆”门口贴了一张布告: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所建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上之需要,先予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
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就在当天下午,高来含刚刚向中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递交了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为中国的法律上的政府”的照会。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本以为蜜月期就此开始,没想到却收到这样一份“见面礼”。这着实让高来含有些错愕。
与此同时,同在东交民巷的前美、法、荷、意等国“领事馆”的大门上也一一贴上了内容相同的布告。
第二天一大早,各位前领事们陆续赶到美国“领事馆”,商量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此时,高来含发现,英国“领事馆”前的布告消失了。原来,贴出布告后,中央才得知英国已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鉴于这个新情况,中央决定暂缓征用英国兵营。
既然,中国对英国青睐有加,那么英国也没必要参与商议了,高来含一走了之。
两退美方信件
收到外交部“接收兵营”的命令后,北京市军管会紧锣密鼓地部署起来。
前领事们当然不会轻易就范。1月9日,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指示,美国前领事柯乐博给中国外长周恩来写了一封信。信中柯乐博强调,根据《辛丑条约》之规定,美国政府拥有东交民巷22号(即美国兵营)的所有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条约》中重申了这一权利,为此美国放弃了治外法权。柯乐博还强调,所谓“兵营”早已改造成了美国“总领事”的办公楼,希望“贵方即不采取任何构成侵犯美国政府上述之权利之行动为荷”。
柯乐博没想到的是,这封信还没送到周恩来手中,就被北京市政府外事处退了回来。外事处表示,中美没有外交关系,柯乐博作为普通侨民,根本没资格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表明态度。
柯乐博不死心,回去后又给周恩来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称如对领事馆院内任何部分实施征用命令,美国政府将认为该行动侵犯其权利,除了关闭在中国所有领事馆,撤走所有外交官外,别无他法。
考虑到英国刚刚承认新中国,柯乐博建议美国政府请英国人出面转交此信。高来含帮忙转交了美国人的信,但依然被退回。很明显,事关国家主权,新政府丝毫不会含糊。
“我们是来执行命令的”
同一天,正在进行中的中苏条约谈判,已到柳暗花明之处。当日,毛泽东在与苏联外长维辛斯基举行会谈时表示,中国共产党打算在国内采取两项措施,以激励起中国人民的政治热情,进一步孤立亲美的资产阶级右翼。其中一条,就是强行征用在北京的前外国兵营。
随后,北京市军管会接到毛泽东从莫斯科发来的指示:贯彻征用命令,征用外国兵营并准备让美国将所有在华之旧领馆全部撤走。
1月14日上午9时,北京市军管会开始接收行动。军管会代表李幻山、谭志超带着一名联络员和一名摄影师来到美国前领事馆。
李幻山向柯乐博宣布,他们奉命接收原美国兵营。随后,柯乐博例行公事地提出抗议说:“此为美国政府财产,对此项征用,我代表美国政府提出正式抗议。由征用所引发之后果,应由征用人负全部责任。”
李幻山回敬道:“抗议是你个人的事,我们是来执行命令的。”
反抗是没有意义的。军管会走后,柯乐博立即组织人员搬运兵营内的物品。
接收行动的第二天,“美国之音”广播了美国政府将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沈阳等地撤回全部“使领馆”人员的消息。曾一度致力于“和稀泥”的英国,最终也在三个月后被责令交出兵营。
西方官方机构撤出后,新中国去西方化的雷霆之举,很快波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数以千计的外资企业、大中小学、神学院、图书馆和文化团体,短短几年间或冻结,或转让,或关闭。
新中国以决绝的姿态,摒除了百年来西方列强套在中国身上的各种桎梏,同时也断绝了与西方的联系。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这种“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在当时的语境下,中国人的确发自内心地感到“从此站起来了”。
(摘自《看历史》萧婷/文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