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文化强省如何建 委员共议献智慧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近日,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和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隆重开幕,在各代表团驻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或奋笔疾书,或相互交流。今年的“两会”,文化无疑是个热门话题,1月13日下午,省政协举行文化强省建设专题座谈会,政协委员们共议文化强省建设。
  省政协常委、省科协副主席隗斌贤认为,文化包含知识、信仰、法律等,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防止做成文化“大跃进”。隗斌贤认为,文化发展切勿“工程化”、“功利化”、“指标化”。他呼吁,我省要大力推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和互动,政府应更加积极地搭建平台,培养文化大繁荣的品牌,引进文化人才,建设创新型省份。
  要建设文化强省,就不能遗漏浙江的文化符号。省政协委员、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授闫彦想到了钱塘江潮水,潮涌千年,海塘也见证了浙江的历史。海宁鱼鳞大石塘有着2000多年历史,它与长城、运河被称为古代著名的三大建筑工程。闫彦建议在海宁建设潮涌公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开发出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多项功能,服务老百姓。
  省政协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发展处处长卢真金提出了自己对浙江建设“文化强省”的三步走想法: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他认为,目前我省的主流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够强。他认为走下去除了要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还要把先进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下去,把文化种下去;走进去要加强文化科普,加强地方文化挖掘、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助推文化;走出去,要把眼光放眼全球,打造浙江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浙江形象。
  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秀勤则提出,浙江应根据本省的文化资源建构品牌。李秀勤认为,浙江可以根据兰亭文化价值大、西湖风光秀丽、灵隐石窟独具特色、民间艺术丰富、名家大师众多等资源,建立书法文化、新西湖诗意山水、雕塑文化、今日民艺、群星闪烁等五大品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