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小中心”惠及“大民生”

  □本报记者 姚力丹
  如今,在我省乡村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随处可见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在这里,农民不仅可以办理社保、贷款、计生等各项手续,还能了解法律、农技、用工等各类资讯信息。当地老百姓对便民中心赞不绝口:“村民只要动动嘴,干部上门来跑腿,大事小事不出村,便民中心真方便。”
  一个个“小中心”,不仅使为民服务效能大提速,更给我省基层社会管理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新气象。
  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底,我省3万个村(社区)已全部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办结便民服务事项880万余件(次)。
服务全 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走进宁波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中心,一排长长的柜台上摆放着一个个标牌,上面写着“义工服务”、“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字样。柜台后面,坐着四五名专职工作人员,村民有什么事,就依据标牌指向找工作人员咨询办理。
  村妇女主任黄维惠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记者采访时,她正忙着给村民胡霞菲办理生殖健康服务证,“现在办证可方便了,只要带上身份证和化验单,村里就能办,不用挺着大肚子跑镇里。”不出10分钟,胡霞菲就办好了证。
  如今,鄞州区388个村均建起了这样的便民中心,惠及140万新老村民。服务范围包括党建、社会救助、农业、文化卫生、计生等八大类内容,所有服务、审批事项都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如果需要到镇里或者区里才能办的,按照代办制度,只要老百姓提供材料,对口的村干部就会帮忙跑腿办理。“现在不少村民在企业上班,只有周末才有空,所以便民服务中心周末都有人值班,村民可以随时找到我们。”黄维惠说。
  群众需要什么服务,政府就提供什么服务。据了解,目前,我省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共设置四大类基本服务事项:一是审批代办服务,如农村宅基地审批、再生育审批等,均可由代办员负责全程代办;二是基本公共服务,通过设立社会保障、就业资讯等服务项目;三是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开展法律法规、涉农政策、农技知识、市场信息、用工需求咨询服务,帮助村民答疑解惑;四是民事调解服务,如果村民碰上民事纠纷、投诉申诉等事情,也可由代办员负责调解。
  在此基础上,我省不少地方还根据实际,对服务中心作了“个性化”设置。如杭州萧山区、宁波鄞州区就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设立外来人口服务专窗;嘉兴秀洲区则把土地审批、合作医疗等63项服务事项纳入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范围。
监督严 “吃拿卡要”没了机会
  在衢州柯城区花园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挂在墙上的这些条款和承诺十分醒目。现在,衢州市的所有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部按照办事制度、办事内容、工作流程公开化的要求,实现“阳光作业”。“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前,政府办公场地分散,群众常跑冤枉路,吃闭门羹,老百姓怨言多、意见大。”花园街道办事处主任林良友告诉记者,有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后,工作人员的办事期限、办事承诺、考核管理都会在服务中心的墙上公示出来,有效杜绝了工作人员互相推诿、暗箱操作现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缸窑村村民黎连生的妻子因心脏动手术住院,花去医药费6万多元,按照便民服务中心的办理期限,10天内,工作人员就把医疗报销费就打进了他的存折上。
  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还强化了群众对干部的监督。鄞州双桥村村主任王世忠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对村干部意见很多,认为办事老是找不到人,而现在,村干部不出公差,就一定在便民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再也没人敢迟到早退了。“在便民中心里,村干部为村民办了什么事,办得怎么样,老百姓都盯着,一点也马虎不得。”
措施实 便民服务惠及全省
  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普及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浙江是市场经济先发省份之一,客观上对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服务的要求更为迫切。为此,我省各地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口,较早就开始了完善行政服务体系的探索。
  1999年,上虞市成立了第一家规范意义上的县级政府集中办事机构——便民服务中心;2001年,玉环县又首创了全程办事代理制,将便民公共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截至2010年底,我省已有1309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占乡镇总数的89%。
  但从村里到乡镇,毕竟还有段较长的路,部门也多,如何让公共服务离老百姓更近,让他们办事更方便,成为基层群众的期盼。为此,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工作部署,决定在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便民网络的基础上,将便民服务中心延伸至村,实现村级便民服务全覆盖,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体系。
  省委书记赵洪祝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明确批示:“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促进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省纪委会同省民政厅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工作推进情况月报制度和工作联系点制度,通过召开现场座谈会、加强典型宣传等措施,强化对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督促指导。
  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基层快速展开行动。围绕年底前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各地普遍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村的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杭州、嘉兴、舟山等市,坚持以高标准的示范型服务中心为主导来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绍兴、金华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分别确立了“示范型、标准型、简易型”三个档次的建设标准;温州、湖州在人口规模大、村务工作量大的村,建立了大厅式便民服务中心。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扩大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加强与公安、林业、邮政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把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范围,努力把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开放的“一站式”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同时,我省还将积极推进政府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向乡镇和村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增强村级受理、查询、咨询等功能,使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