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钟维宋不打伞,淋雨跑在后山山路上,因为他迫不及待地想让笔者见识周山下村的聚宝盆——兔场。
钟维宋在文成县峃口镇双桂社区周山下村当了20多年的村支书。他说,以前不养兔,个别村民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如今靠养兔,一些村民年收入达3万多元。
周山下村位于文成县东南部,海拔400多米,是峃口镇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村共73户人家,300多人口,都是畲族人。因地处山区,除了务农,村民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为了寻找出路,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
雷本绸今年65岁,自从儿子几年前摔坏腿后,原本就不宽裕的日子过得更是举步维艰,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但经过三年的兔子养殖,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雷本绸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养兔之前,他能做的事情,只有种田,生计能维持但手头没余钱。养上兔子后,第一年就赚了1万多元。第二年,赚了近3万元。“今年的收入,应该会比去年更好。”雷本绸信心满满地说,养兔不仅让他还掉了以前的债务,而且手头还有了些积蓄。
从雷本绸家出来,走在村间小路,随处可看到建在村民家中的兔窝。“几乎每户村民都养兔。”钟维宋介绍,养了兔子,村民增收了,但分散养殖存在无法形成规模和品牌等诸多弊端。于是,他萌生了建立兔场的想法。这个想法和当地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
2007年,村中养殖户共同出资50多万元,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养兔场。为鼓励和帮助村民创业,当地政府无偿提供了一批种兔,并派人进村培训。
兔场一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可同时养殖4300只兔子。钟维宋说,目前全村共养殖有6000多只兔子。因场地所限,村民的成年兔都集中养在场内待销。其余兔子,村民养在家中。钟维宋认为,建立兔场可以对兔子进行统一管理,养殖户可以在一起交流养兔经验,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上,也比散养更有优势。更重要的一点,可以进行统一销售。
周山下村养殖的兔子,只喂养草料。为此,村里专门种植了一批麦草。钟维宋说,吃草的兔子出栏时间比吃饲料的兔子要晚一个月,但吃草的兔子脂肪低、口感好。此外,给兔子吃草,能降低养殖成本。“现在不是提倡绿色食品嘛,我们养的兔子,也是绿色的。”钟维宋笑着说。
让村里人自豪的是,他们养殖的兔子,不愁销路。因价格公道、兔肉口感好,平阳等周边地区的商家都会主动上门,供不应求。
吴智勇 叶淦 王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