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四个先行”,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胡志梁
  平湖市在去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年多来,平湖市努力践行示范区先进性、带动性、示范性的要求,从“搞规划、抓试点、探路子”向“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深化,做到“四个先行”,扩大了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探索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是在编制规划、制订政策上先行。平湖市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公益性事业来推进,委托省级科研单位编制了《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平湖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平湖市平原绿化规划(2011-2015)》等,确定用3-5年时间,重点建设“238”现代农业园区(即2个集中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主导产业示范区、8个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精品园),到2018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4个。市政府为此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强化规划的执行。为了保证园区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社会民生,市镇两级财政还将投入近6亿元资金,建设35个圩区,在5年内完成10年的任务。在市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平湖市仍加大了对镇街道圩区建设的补助力度(明确对财政状况薄弱的2个镇在工程直接费中扣除省级以上补助后给予90%的补助,并给予每亩250元的政策处理费补助;对其他6个镇街道在工程直接费中扣除省级以上补助后给予80%的补助,并给予每亩150元的政策处理费的补助),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在培育主体、壮大规模上先行。一个地方的农业要率先发展,要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致富的先行者,关键是要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平湖市通过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推进土地整村流转,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至今,全市培育了8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99个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粮大户,扶持44家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是嘉兴市仅有的3家之一),积极引导3900多名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农村实用人才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园区形成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以及全覆盖的标准化生产。
  三是在循环高效、生态环保上先行。生态农业是平湖市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为此,我们一是推进资源化利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平湖市就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先后探索出稻—菇—芦笋、稻—菇—西瓜、农(林)牧结合、水产生态养殖等多种模式。特别是稻—菇—芦笋模式已十分成熟,且具有推广意义。近几年,全市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稻草用于蘑菇栽培,蘑菇栽培后的废料用在以芦笋为主的各个产业上。目前全市已发展蘑菇2020万平方尺、芦笋4073亩。二是推进减量化生产。严格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21万亩,绿色食品基地2.6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0%。三是推进高质化标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测,充分发挥三级检测网络体系,今年共检测农产品5.2万批次,合格率99.77%。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创优品牌、创优基地,探索农产品质量溯源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和健康。
  四是在社会服务、科技支撑上先行。平湖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还属于在建阶段,如何保证园区建设做一块,成一块,高质量长期发展下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我们成立了省内首个“12316”为农服务中心,全天候为农户提供农业政策咨询、农业技术指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建立了省内首家农机4S店,为浙北一带农户提供农机销售、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等一站式服务;组建了嘉兴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用于解决合作社社员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同时,我们特别重视种子种苗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建立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业务。此外,平湖市还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技术人员到岗率在98%以上;建立了11个联系紧密的服务型基地,通过农技专家与农业基地对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作者系平湖市副市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