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种番茄最怕得病,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简称TY)更是让菜农头疼万分。针对这一棘手难题,浙江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培育出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系列品种,并逐渐推向生产。
不发病,果实好看又好吃
同“住”一个大棚,相邻的两个番茄品种,长势却是大相径庭:一边是绿叶葱茏,果实累累,另一边却是株型矮小,枝叶萎靡。这是记者日前在嘉善县优质设施蔬菜产业化创新基地看到的场景,一旁的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周国治介绍说,这是他们培育的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新品种和对照品种的种植试验区。这些抗病品种还拥有自己漂亮的名字——“浙粉702”、“浙粉701”和“浙杂502”。目前,它们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说起这些新品种,嘉善县优质设施蔬菜产业化创新基地负责人李明浩一个劲地啧啧称赞,他说,由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影响,这几年当地农户番茄种植积极性明显下降,种植面积已有所减少。2009年秋季开始,基地引种了“浙粉702”,效果不错,后来,逐渐扩大面积,今年秋季种了近1000亩,明年准备继续扩大。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来者不善
据周国治介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限制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发生严重之处几近绝收。该病最早于1939年在以色列约旦河一带被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国际间贸易活动的迅速加强和烟粉虱介体在世界各地空前扩展,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爆发流行,目前已在非洲等39个国家地区发生。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和台湾等地区,曾零星发生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已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迅速扩展,广西、上海、浙江、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均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大面积暴发,给当地番茄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据各地植保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毒病的年发生面积超过6.7万公顷,年经济损失50亿人民币。
我省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始发于嘉善、温州等地,并快速向周边地区扩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已成为限制我省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种植抗病品种,成主要防控措施
周国治告诉记者,过去,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对烟粉虱这个传播群体的控制上,但由于烟粉虱高频率的繁殖能力及其迁飞能力,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抗病品种的培育成了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此,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从2006年开始,将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品种的培育列为科技重点攻关目标,通过常规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控性极强的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优质、丰产的杂交一代番茄品种,应用于我省番茄生产。
据悉,国外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育种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培育出了一些抗病品种,但主要局限于大红果品种,因此,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粉果系列抗病品种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实现了一个大突破。周国治介绍说,这些抗病品种还各有特点,有些耐热好的适合高温条件下栽培,有些熟性早可实现提早上市,有些座果性好产量高又好吃,有些果型好果硬又耐贮运。种植户可以根据种植模式、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水平以及自己的不同需求等选择种植。
链接:
番茄在蔬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含的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营养和保健作用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目前,我国番茄种植面积每年在1000万亩以上,产值超过400亿元。浙江省番茄种植面积每年在25万亩左右,产值12.5亿元以上。